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991)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

栾永尚找来李国伟和孟争,让他们给王浩的团队讲解资料,自己则回了办公室‘冷静’一下。

现在发生的事情让他有点缓不过来神,王浩突然就来到了实验室,然后就快速确立开启材料研发项目。

这快速跳过了好多的步骤。

即便所研发的材料非常重要,但还是觉得太快了,他们只是材料实验室,光能磁化发电技术是需要实验验证的。

“也就是说,王院士是投入到材料研究中。”

“至于材料检测,估计是让反重力中心那边进行,他则是主导材料研发,但怎么就直接来了这里呢……”

栾永尚用力拍拍脑袋,觉得自己已经搞不明白了,就干脆不再去多想,王浩院士想做什么配合就好了。

他很快感受到和王浩一起做研究的好处。

首先,就是材料。

第二天的时候,湮灭科技公司就送来了一批一阶材料,其中包含十几种金属材料,包括碳、硅、硫等单质材料,还包括氢、氧等气体材料。

这一批材料送到实验室,看的研究员们眼都红了。

别说他们是否能够买到这么多一阶材料,即便能够直接购买,也没有那么多的经费。

“要几千万吧?最少……”

“那几种气体材料根本是买不到的。”

“碳、硫也买不到!”

“这些都是禁售材料,只提供给那些大型机构,而且数量非常有限……”

从运送过来的材料来看,栾永尚也知道王浩的决心,他是一定要在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解决问题的。

在材料运送过来以后,实验并没有直接开启。

王浩一行人依旧在研究实验资料,参与TG-315的研究员们也在围着实验资料转,他们主要就是帮忙做讲解,也会进行一定的分析。

在完全弄懂资料以后,王浩就组织召开了一次研究会议,参与的研究员分列两侧坐好。

一则是栾永尚、李国伟,孟争等人,他们代表的是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

另一侧是王善庆、张春利等人,他们代表的是反重力中心(光能磁化发电技术团队)。

王浩让每个人针对材料研究发表看法,主要还是金属材料实验室的一方,有了大量的材料制造实验资料以后,他的灵感值已经提升到超过80点,再加上会议上的一些收获,灵感值快速超过100点。

在会议进行完毕以后,他就使用了灵感值,找到了提升材料性能的方法。

下一步,就是交代工作了。

王浩没有再询问其他人的意见,而是直接交代要在哪些工序上进行改善,随后就让实验室准备研制新材料。

很快。

三天时间过去了。

新材料终于制造出来,王浩就让王善庆、张春利,带着材料返回了湮灭力场实验组。

那里可以进行材料检测。

为了能更快的进行检测,王浩还让军方配合利用飞机运输,材料被送到西海机场以后,就利用直升机运到了湮灭力场实验组。

王善庆、张春利,也快速投入到了工作中。

第二天的时候,新材料检测结果就出来了,王善庆带着兴奋报告说,“在1120摄氏度,新材料的光转电效率依旧超过百分之20!”

这个结果比TG-315的性能增强了很多。

栾永尚就站在王浩的旁边,他听到了结果也感到很兴奋,“王院士,TG-315只有960摄氏度,一下子提升了160度!”

他非常惊讶和兴奋。

栾永尚已经对光能磁化发电技术有一定了解,自然就知道这项技术对于材料的要求有多么高。

以往的经验来说,类似的高要求去研究复合材料,想有明显的成果,绝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

现在的结果颠覆了认知。

他们就只是提供了实验资料,然后召开了一个简短的研发会议,然后就开始交代新材料的制造工作,接下来制造出的新材料,性能就有了大幅度提升?

这个过程简直不可思议!

“难道复合材料的研究,还有什么窍门吗?”

“怎么到了王院士手里就这么容易?而我们,研究了一辈子的复合材料,都没有找到什么明确的规律?”

栾永尚苦笑的摇头。

复合材料的研究当然也有理论,也有一定经验可参考,但不管是理论还是经验,真到了实验制造阶段,往往是没有效果的。

复合材料的研究,或者说,任何领域材料的研究,都是90%以上的运气再加上10%的理论经验。

显然,理论经验的作用并不明显。

在运气非常好的情况下,没有理论经验也能够研究出高性能的材料;只有理论经验,缺少运气的情况下,即便投入再多的经费、再多的精力,最终也可能是一无所获。

现在栾永尚看着结果,就只能感叹一句,“王院士,真是太了不起了……”他感到疑惑的是,王浩的脸上并没有什么兴奋,甚至还带着一点不满。

他小声问道,“王院士,数据不是有很大提升吗?”

“提升还是太小了。”

王浩摇头道。

“一下子提升160度还小……”栾永尚满脸不理解,继续问道,“王院士,你一直没有说我们的研究目标是什么?”

“嗯~”

王浩想了一下,说道,“温度数据最好是两千度以上,光能转化率要明显超过30%。”

他补充道,“其实最初,这个技术并没有转化率的要求,但用在光压发动机上就必须要求转化率,否则就会制造太多无用的热量。”

“太空上,散热是个大问题。”

栾永尚明白了。

太空中散热确实是个大问题,当初在真空环境的时候,依靠的大多都是辐射散热。

如果处在封闭的空间中,散热的难度就会更高。

王浩继续道,“发电不一定要在封闭的空间,但如果是纯粹的热量就会让物质温度不断上升。”

“所以,我们对材料的温度要求,最好是超过两千度。”

“这个数据才能保证温度平衡。”

温度平衡,也就是制造热量和散热达成一种平衡,导体以及其他物质的温度就不会再上升。

这时,李国伟忽然开口道,“王院士,要求两千度确实太高了。材料承载温度是有上限的,新材料的熔点也只有1500摄氏度,如果是两千度,肯定会融化成液体,温度再高,其中的硫化物就会气化。”

“这种新型复合材料,要保证磁化特性,有些元素并不是一阶,不可能保证每一种原材料都有高熔点……”

“要求两千度,就需要融化后的液体材料依旧拥有光转电性能。”

李国伟是以平淡的口气说出来的,他是就事论事的讨论问题,但听在其他人耳中就像是在质疑王浩。

栾永尚顿时不满的瞪了他一眼。

孟争也推了他一下。

王浩则是听的满脸欣喜,他收到了系统提示的灵感提升,顿时认真道,“李教授,你继续说。”

“啊?”

李国伟愣了一下。

他也意识到刚才的话不妥,还以为王浩会很不满,结果却让自己继续,他想了想还是硬着头皮道,“我是这样想的。”

“想让材料在液体的情况下,继续维持光转电的性能很容易,但要维持导电性能就太难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添加一种液态活跃金属,比如,锂元素。”

“锂元素的熔点很低,但它的外层电子非常活跃,就能让材料在融化的状态下,继续保证电子高活跃性……”

等李国伟说完以后,王浩肯定的点头,“有道理啊!李教授,你这个想法实在太好了。”

他确实非常高兴。

李国伟的想法一下子让灵感值提升了‘45点’,就能确定是正确的方向,他马上召集其他人一起进行研究。

很快。

新的材料制造方案出台。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