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随身携带物流园(552)

作者:蟹老板的蟹黄堡9 阅读记录

至于报仇的事情也不用太久,坐等‘树倒弥孙散’之时,便是新仇旧恨一起算的时候。

“江总工,您……您都知道了。”

高大鹏和江澈一起走出外事部门后,有些不好意思又带着些许的不甘。

“你小子为了我受了这么大的委屈都不和我说,是不是要等到被人赶到戈壁滩放羊的时候再告诉我啊?!”江澈训斥道。

“那不能,我不就是怕您因为这点小事再惹上一身骚嘛。”

“我就不相信了他们能一直这么蹦哒得这么欢,总有一天我要把之前受的恶气全都还回去。”高大鹏啐了一口唾沫,回头狠狠的看了一眼。

第417章 陨石雨

人员召集完,直接北上,第一站便是东北最北边的重工业城市鹤城。

刚到地方,冰城给江澈的感觉就不一样。

不知道是因为距离太远近两年的对外贸易没影响到这边,还是说老牌工业基地的底蕴太过深厚以至于新的经济增长在这里表现的不太明显。

尽管马路上也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片繁荣的景象,可完全没有出现交通拥堵的现象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模样。

从当地政府部门得到的工业地图,江澈站在未来的视角来看,尽管有着或多或少的瑕疵,可工厂要么是围绕着矿区建设,要么就是在主生产厂能够辐射的周边,产业的布局在这个时代来说都算先进的。

原先的计划实地走访完,再和当地领导聊一聊问题和原因,这一副大都市的场景还有什么可聊的。

礼貌性的和当地领导聊了会天,江澈便紧忙向着黑省境内的下一个目的地安达市出发。

可不管是安达市这座因为石油在1960年才‘出生’的新城市,还是19世纪末就已经出现,发展到现在的省会城市冰城,都和鹤城的规划差不多。

在黑龙省调研小半个月,无论是以煤炭—森林工业为主的黑龙省西部的工业区,还是以电机、石油、机械工业等为主的冰城—安达市—鹤城工业区,无论是产业布局,还是人员储备都走在前沿,让江澈有一种恍若置身后世南方城市一般。

“老话说的好啊,闻名不如见面。”

“以前总说东北工业基地,没来吧,脑子有这个印象却不知道‘工业’在哪里、又为什么称呼为‘基地’,这次的深入了解,才真正明白这个名词的含义。”

“不得了,不得了啊。”

遥想后世在网上看得段子说到‘东北振兴靠直播’时,总是有东北的老大哥跳出来辩驳。

当时江澈还没什么感受,不就是开句玩笑话么,这老哥哥至于因为这句话就急了嘛。

可亲自感受过之后,江澈才知道人家为什么急。

魂穿到这个时代这么多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来过不少次东北,可都是急匆匆来急匆匆走,根本没有深入了解过。

之前脑海里对东北印象最深的就是‘老东北工业基地’这个名词,知道东北曾经阔过,可深入了解后才知道人家居然这么阔,连祖国最北头的城市工业都这么发达。

躺在南下北国江城的火车上,江澈感叹道。

“那可不,之前我的印象里东北就是个冰旮瘩,哪成想工厂这么多,工人的素质这么高。”娄百鸿也深有感受的附和着。

“江领导,您看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呢。”

“您听我跟您细细的说一说东北工业基地。”

东北在解放前就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当时关内铁路总里程不足2000公里,而关外的东北已达到12479公里,拥有亚洲密度第一的铁路线。

当时在整个亚洲,东北的煤产量占49.4%,生铁产量占87.7%,钢材产量占93%,发电量占93.3%,水泥产量占全亚洲的66%,机械工业产量占全亚洲的95%。

可以说,东北是整个亚洲的经济工业中心。

当时国内基本上还没有现代工业,出了山海关之后,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从奉天到滨城的铁路两侧,工厂烟囱林立,城市连成一片,奉天更是被誉为东方鲁尔这里的工业总产值占到全中国的85%。

那时创办了东北大学,推广中小学教育。

东北地区的教育当时是属于全国先进行列。

当时的冰城、奉天、滨城等重镇,繁荣程度不亚于沪海和京城,尤其是冰城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相当的高。

奉天是当时亚洲最大、最繁荣的城市煤炭、钢铁、石油、汽车工业、飞机制造等重要的产业一应俱全。

对比如今以GDP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1945年的关内只有40美元,而东北地区的地均GDP达到了315美元。

完完全全是一副发达繁荣地区的情形。

以上的数据还是解放前就已经有的。

1953年施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重工业。

有着先天优势的东北,乘上新中国工业振兴的第一班车。

在“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完善一个,铺开大网”。

这里的“一个”指的就是东北。

“一五”期间,大白熊援建的156项国家重点项目中,实际实施的150项,其中有56项被安排在东北三省。

于是“一五”计划还有一个别称“东北计划”。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重点建设当中,东北三省的投资份额与全国各大区相比所占的比重最高,占全国实际投资额的44.3%。

尤其是民用工业比重达到1/2以上,是国家成立后大规模投资兴建的主要工业基地。

国家在东北集中投资建设相当规模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这里诞生了:

油荒终结者——大庆油田;

计划经济时代制造业的重要标本——绵长工业区;

“钢都”——鞍钢;

“一五”期间,东三省原煤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高大鹏便把事先做的功课和江澈等人做了科普,以至于下了火车还在侃侃而谈的说道:“你们现在看到的东北还不是它最鼎盛的时期。”

“光是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东北迁往内地的企业和技术援助项目高达140个,援助人口数量约8万。”

“别看这八万人好像不多是吧,这八万人可都是高技术人才。”

“例如迁往山城钢厂的鞍钢第二中板厂,除了配备能力很强的领导班子之外,还有大量拥有高超技术的工人,以及援助了67个机组和390台电机设备。”

“例如冰城电表厂除了原计划给金城迁入了108台设备外,还多给了4台国内购买不到的设备。”

“这些还是冰山一角呢。”

“醋省中阳国营新建机械厂(9141厂)由奉天321厂援建。”

“皖省小三线皖中机械(942厂)则是由奉天321厂提供技术支援。”

“鲁省蒙阴小三线民丰机械厂(9381厂)他的主要技术力量来自……”

虽然国家在‘一五’期间给予了东北超规格的待遇,但是东北的付出也不是其他地区能够比拟的。

上世纪60年代初,冰城的“三大动力”冰城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分别对口援建德阳东方电机厂、东方锅炉厂和东方汽轮机厂。

黑龙省曾经是我国兵工制造基地,三线建设时期,支援了黔、赣、鄂、川、蒙、晋、陕、冀、甘等210多个单位,共支援设备3389台以及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熟练技工16096人,还为包建的企业支援了大量工具、工装、成品零部件及大批的图纸和技术资料。

黑龙省北安县的庆华工具厂(代号626),曾经是我国枪械行业的龙头老大,我国最大的步枪生产厂,累计生产枪械900余万支,可装备800个步兵师,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56式冲锋枪和54式手枪,是庆华厂的生命之魂。

三线建设时期,庆华厂出人、出技术、出设备,先后包建了558、5027、5206、5506、126等五个兵工厂的建设,向外输送的人员达三千多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