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佳婿(382)

大概是因为她的区别对待吧,江景行自认为待她比对自己亲妹妹还好,她若是为了礼数回避自己也无妨,然而瞧她的样子,和延宁的亲密依旧,可见她还是没把自己当真正的兄长。

江景行心里不平衡,可他端方惯了,委实不喜自己斤斤计较的模样,见着这兄妹俩死猪不怕开水烫,更是无可奈何,只能劝自己大度一点,不要放在心上,面上还是风度翩翩的送了他们离开。

如果江景行知道李氏急急忙忙把一双儿女唤回家,是为了商议刘青的婚姻大事,恐怕他也不会这么爽快的把人送出门。

在江景行心里,青青还是小孩子呢,六妹妹都没说亲,她急什么?

刘青也没想到,她这会儿还在烦恼要不要早恋的问题,她家里就已经开始考虑让她嫁人生子了,简直是疯狂。

第141章

得知祖父急急忙忙唤自己回家的缘由, 刘延宁也很意外。

和刘大爷他们的惊喜激动不太一样, 刘延宁如今眼界不同以往, 不是因为有了功名, 而是拜了师傅。

自从成了举人, 刘延宁几乎不去书院,得到江远辰的悉心教导, 他渐渐才发现,师傅教的不仅是学问,更多的是教他时政,朝中局势, 各方派系,甚至经常叫他和景行讨论某些政令见解。

刘延宁明白, 师傅是在教他如何做官, 做学问难,做官更难。

古往今来多少状元文人?能够位极人臣的却屈指可数,可见考科举和做官不同,科举是他们寒门学子跃农门的必经之路, 科举之后并不等于高枕无忧, 真正的人生, 才刚刚开始。

正所谓书生意气, 刘延宁也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他想要当官,更想日后做个好官,师傅教他的这些, 他感激涕零,但随着眼界的开阔,刘延宁也逐渐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他最初想的那般简单。

就比如青青的婚事,当初师傅给的承诺,让刘延宁觉得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跟着师傅巩固学问,以待日后如师傅所愿,能够在会试一鸣惊人,崭露头角。

现在刘延宁却明白,师傅叫他准备下一届的会试,固然是为了他考虑,却也有私心,如今京中的局势混乱,自从圣上把承恩公之女,也就是皇后娘娘亲侄女指给五皇子,朝堂局势也跟着打乱了,七皇子一系不能坐视五皇子得尽好处,荣妃娘娘正在圣人跟前失礼,五皇子得了好处,不惜高调,如今正避开锋芒,江宁侯府才会跟着蛰伏下来。而他作为师傅的弟子,和侯府自然避不开干系,这个时候进京赶考,势必被其他派系视如眼中钉,怕是等不到踏入金銮殿,就已经名落孙山了。

刘延宁跟着师傅悟透的第一个词,便是时机。师傅他们都在等一个时机,待几位皇子正经接触政事,才是他的出头之日,因为皇子们到了用人之际,提拔自己的班底是常事,便是圣上看破也不会放在心上。

哪位得了差事的皇子没有一两个心腹的?说不定为了平衡局势,圣上会亲自帮几位皇子将人提起来。

刘延宁看清了这点,心里才越发明白,圣上年迈,已经拦不住众位皇子插手朝政,京中局势只会越来越乱。当然了,局势越乱,他出头的机会就越大,可这对妹妹而言却不是什么好事。

师傅是承诺过给青青张罗婚事,刘延宁也相信师傅对妹妹的疼爱不假,可师傅上头还有兄长,有侯爷,有老夫人,待他们真的进了京,住进了侯府,师傅真的能够做主吗?

不知才能无畏,刘延宁现在明白得越多,越不敢冒险了,就像祖父和母亲说的,妹妹早晚都得定亲,指望师傅进京后张罗,现在有了合适的人选,为何不能考虑?

刘延宁以前反对妹妹定亲,只是觉得江州城内并没有配得上她的青年才俊,现在面对孙知府家这样的门第,他也不能说委屈了妹妹。

至于张家大爷说的缘故,母亲和祖父深信不疑,刘延宁却明白没这般简单,孙知府并非不在意门第,张家虽然是商户,却世代经营,在省城早有势力,富甲一方。张家和孙府结亲,正是强强联合,张家有钱,才能让孙家子孙的仕途走得更远,毕竟孙大人只是一省首府,也只能在管辖之地一手遮天,出了这个地儿,孙大人的面子怕是比不上银子好使。

孙大人看重的是张家之巨富,那对他们刘家呢,孙大人看上的是什么?

刘延宁少年得志,早有才名,却不至于狂妄到认为贵为五品的知府大人,会把他这个新晋举人看在眼里。孙知府乃进士出身,正经的读书人,若说他对自己有着欣赏,刘延宁也相信,但是说孙知府因为青睐他,所以想和他们家结亲,刘延宁是万万不信的。

清越流歌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