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医(19)

作者:王安炻 阅读记录

只是心里的念想一时难以集中,结束礼佛后,便把香置于香炉中,他把手上的香灰弹落,还好,接触时间不长,没烫伤。

只是什么愿都没许下,有些可惜,肖行一看着身旁的谢安凝神礼佛的样子,竟有些羡慕。

不过还好这里寺庙众多,总来得及的让自己的念想让其中一位佛祖知晓的,肖行一这样想的,便不再纠结于手背的疼痛。

“行一,我们上去看看”谢安礼佛结束后,觉得心神都安定些许,正殿旁木质的长廊十分别致,他先行向长廊走去,转身招呼肖行一。

“好”肖行一应声便跟上谢安,沿着长廊阶梯拾级而上,便看见藏经阁筑于山间,登上藏经阁,向下俯瞰,沿山势错落的殿堂全貌一览无余,耳边不时回响的钟声终于寻到了源头,沿藏经阁向右下方一直望去,便看到了在出口处,有游人在敲钟祈福。

“要去敲一下么?”谢安看肖行一一脸心驰神往的样子,便从藏经阁下来,沿着阶梯向出口走去。

“不敲了,只是去看一下就好”

肖行一似有些不舍这里,跟在谢安身后,缓缓而行,经过的一处挂满红绸带的木亭后,终于到了出口处。

钟声便是从这里传来,此时的佛钟供行人祈福所用,敲击三下、寓意福,禄,寿,以祈身体健康、福禄呈祥、烦恼消除、善根增长。

而每至岁末年初之时,僧寺的钟会在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

有古书约,凡撞钟一百零八下,以应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之数。

传闻佛教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敲一百零八下便能解除忧愁。

梵钟洪亮志远,余音袅袅,不绝入耳,带给世人真正的平静和安宁。

驻足片刻后,他们便出了寺院,最初的行程里安排的灵隐还没看过,有了法喜的景致,后面的行程便加了不少的期许。

在寺外斋堂用完午膳后,便又上路了。

作者有话要说:最近忙碌,每周三更,周一至周三更,1/3的故事情节基本在这礼拜全部搞定了,后面的还有2/3。景都是脑子现捏的,估计有点误差,笑纳

第19章

沿着僻静的小路向前走,肖行一和谢安一前一后缓缓前行,往灵隐的路中还经过了一个茶园,而后像东走的路分出两条支线,一条笔直沿马路而建,可以直达目的地,一条弯弯曲曲隐入丛林和山溪涧,时不时没入日照的青山。

两条路虽景致不同,但殊途同归。

已过了晌午,传统礼佛的时间一般在上午,下午的行程也就变得不那么急迫。

没多犹豫,他们便也隐入了能嗅到花香的山间小路,沿途经过山溪、潭水,有石亭秀于潭间,阳光斑驳于林间,脚下的石板路通向幽深的地方,潭水荡漾凡心,高林洗净杂念。

脚下的石板像幽深的林间蜿蜒,肖行一和谢安一前一后的行走着,忽见一抹艳丽的红映入视野,似是山林庙宇间一处祈愿之地,或是为了保护古树,红丝带都系在偏亭上,随秋风徐徐浮动。

脚下的石板路变得开阔,肖行一环顾四周,不同于之前行过路,这里巨石纵横,杂草丛生。他留意到一块状貌奇钦奇磊落的巨石,石中央刻着三个红色的篆字——“三生石”,如碗口般大小,很不显眼。

石头较光滑的一面,镌刻上一段碑文,白话译文通俗易懂,一段高山流水的故事跃于石间

唐朝公子李源,经于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父亲死于战乱,发愿为父守孝,至死一不为官二不娶妻生子。

于惠林寺隐居,偶遇佛子园泽,如伯牙遇子期,结为莫逆之交,可促膝静话,自旦及昏。

如此三十年后,二位公子一同约游蜀州,抵青城峨嵋。佛子欲走陆路,出斜谷;李源欲走水路,出三峡。争辩之余,佛子只能依了李源,遂游荆江上峡,见妇女数人,佛子望而泣下曰:「我不肯至此,是怕见其妇人也。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我投生之处。她三年尚未娩怀,是我不愿来之故。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因果循环」

佛子请李源以符咒遣他速速投生,许诺其三日后,请于王氏家中相见。以相顾一笑为证,应前世之缘。并许他再十二年后,中秋月夜,于杭州天竺寺外,转世定如期赴约。

李源听后后悔不已,当日黄昏,佛子故而王氏产子。三日后,去王氏家中看望,襁褓中的幼子果致一笑。李公泣下,具告于王。王氏遂出家财,厚葬了佛子。

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杭州,赴其所约。时天竺寺,山雨初晴,佛子已化为一牧童,李源等了十二个春秋的隔世之人,最后只留下一段诗词,便隐入山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