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年(59)

作者:Llosa 阅读记录

“你不休息一会儿吗?”冯诺一看着对方眼下的乌青,“昨天熬到挺晚的吧。”

“过了困劲了,我熬夜之后的白天一向睡不着,”郑墨阳说,“闲着也是闲着,正好去看看。”

县城和纳湾小学虽然只相隔十几公里,但山路崎岖,开了两个多小时才到。

“这个学校是我们基金会希望小学项目的受助者之一,”郑墨阳单手撑在车窗旁,指节抵着太阳穴,缓解熬夜带来的头痛,“中西部有些乡村小学还在危房里上课,没有食堂没有办公室,所以需要翻新或者扩建,纳湾小学去年拿到资助翻新了教学楼和食堂,还新建了操场。”

这一趟出来得很急,但郑墨阳的秘书邓晓仍然周到地和校方打好了招呼,让他们带着郑墨阳参观校园。出于对资助人的礼遇,校长表示会亲自在校门口迎接他们。

远远地,看到群山间有几栋新修的房屋,格局跟四合院差不多,三个屋子围出一片长方形空地,地上用水泥压平,画着几条白线,算是操场,左右各有一个新搭起来的足球门。周围没有栅栏也没有校门,就在教学楼上用鎏金大字写了校名。楼旁站着一个身量高挑的年轻人,面容清秀,远远地朝他们的车招手。

“郑先生,”他热情地和他们握手,“欢迎来到纳湾小学。”

郑墨阳的回握更加热情:“陈校长心系家乡,愿意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来为基层教育事业出力,我一直深感敬佩。”

这恳切的语调,诚挚的眼神,如果冯诺一不了解他的话,当场就要热泪盈眶了。

然后陈校长把目光转向冯诺一。

“我姓冯,”冯诺一立刻伸出手来,“我是郑先生的助理。”

“您好您好,”陈校长拉住他的手使劲握了握,“我带两位参观一下学校。”

方寸之大的地方,走几步就逛完了。于是陈校长的步伐放得很慢,边走边跟他们介绍学校情况:“我们的学生都是附近山村的,学校总共86个学生,六个班,每个年级一个,都是贫困家庭,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因为没宿舍,学生都是走路来上学,像宝安村那边,每天来回要花三个多小时。”

说着校长推开了一个班级的后门,十几双眼睛齐刷刷地回头望着他们。

教室四周的墙上像普通小学一样贴着彩纸和画报,桌子是久远的木桌,上面的红漆已经开裂,凳子是早已淡出学校的一字型长凳。有些学生的年纪还小,脚够不到地面,在空中一荡一荡的。

校长朝老师做了个手势,示意她继续上课,就把门关上了。

“这边不太重视教育,孩子很多都是八九岁才来上学,留级几年,小学毕业就嫁人生孩子了,”校长叹了口气,“当然,她们都没到法定结婚年龄。可惜了,有些成绩还挺拔尖的呢。”

所谓拔尖,就是小学毕业考试能上八十分。对于冯诺一来说,这连中等水平也算不上,但这里的大部分学生都很难及格。

“咱们县倒也出过几个大学生,但基本都是被父母领着去外地上学,回来参加高考的,为了录取分数线低一点。”

屋门一推开,一股带着馊味的泔水气息弥散开来,冯诺一瞬间带上了痛苦面具。

这里是小学的食堂,和教室比显然简陋很多,四面墙都没有上漆,上方是工地里临时板房用的那种塑料屋顶。两边放着几张桌椅,屋子尽头有一个冰箱和大铁锅。

“学生的菜都是在这里煮的,”校长指着铁锅说,“每天的菜都按照规定,留样放在冰箱里,这样出问题的时候能调查清楚。”

冯诺一打开冰箱看了看,除了用塑料袋包着的饭菜样品,就剩下几袋面条和速冻饺子,估计是学生的午餐。

“从这儿往北开四十分钟,还有个半坡小学,条件比我们好,给提供住宿,”校长说,“不过稍微宽裕一点的,家长都会送到县城里去。”

“我记得去年你们翻新了食堂。”郑墨阳说。

这话一出,空气里弥漫着尴尬。过了一会儿,校长讪讪地往上指了指:“嗯……就是没建几天,屋顶塌了……”

冯诺一上网搜过青苗基金会的大概情况。去年基金会资助的好几个项目出了烂尾楼事故,这个小学就是受害者之一。

校长好心地给郑墨阳找补:“我们这儿三天两头下雨,山顶上还经常落石,可能是这个原因……”

“抱歉,”郑墨阳很严肃地说,“这件事我一定会好好调查,屋顶也会尽快换上,解决孩子们的用餐问题。”

校长握住了郑墨阳的手,笑得非常开心。在做这样的大表情时,冯诺一能看到他眼角的纹路,为这张年轻的面庞平添了几分沧桑感。

上一篇:听说你惦记我 下一篇:夏日柠檬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