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全员美人的家族做谋士+番外(504)

作者:甜冰茶 阅读记录

荀晏怔住了,他讷讷无言。

“伯纠是我亲子,今不幸早夭,我固然心痛,却也心疼叔父,”荀攸说道,他轻轻拂过荀晏的肩,“我待叔父亦如亲子。”

叔父,亲子。

两个词放在一块,看似可笑又离谱,但放在他们二人中间却又似乎挑不出什么毛病。

荀晏陡然有些想哭,实际上伯纠离去时他也未曾哭过,但如今却有些忍不住。

他缓缓的,缓缓的克制住了情绪,他抓着荀攸的袖子摇头。

“是我不好,”他说道,“不该躲着公达。”

翌日,府上的侍从已经耳聪目明的发现了主君与荀军师之间关系似有解冻,便提到近来外界对军师常有微词。

曹操晋魏公之后,相府僚属皆身居要职,唯荀攸仍为中军师,如何叫人不感到异样。

荀晏换了衣袍,似是要出门的样子。

“主君是要去见军师吗?”

荀晏摇头,他平和说道:“请见魏公。”

他与曹操密谈小半日,他前脚离去,后脚曹操便发布了调令。

调中军师荀攸入尚书台,领尚书郎。

第225章

招贤令下,邺城满城风雨,四方之士皆至,扔个石头都能扔到个文人墨客。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弄潮儿竟是诸曹。

并非曹操那些个本家兄弟,而是老曹自己与他精英教育出来的儿子。

曹操在文学上的造诣极高,毕竟他的诗歌多次入选后世中小学生课本,是荀晏望不可及的高度。

曹昂、曹丕、曹植,乃至于尚且年幼的曹冲……曹氏父子一时之间成为了文人墨客的中心。

他们正在组建一个以曹氏为代表的,以邺下为中心的文人圈子。

不再满足于掌兵权的诸侯王身份,他要真正统领那些文人士族,不依靠荀彧的帮助,不依靠以荀氏为中心的许下文人。

荀晏赋闲在家时几乎日日收到请帖,曹丕的、曹植的、曹冲的……倒是曹昂没有来邀他,只是书信慰问一番,请他好生休养身体。

他在家中也不是无所事事,养病之余也有那么几件事在做。

一来是尝试革新士家制度。

士家制起因是为保障兵源与防止士兵逃逸,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战时可为一时之用,却不适用于天下将定之时。

这辆从鲜血中厮杀出来的马车不能一直用着军国的制度以战养战,它需要革新旧制。

曹操对他的态度软化了许多,在那日谈话之后,他才有了去思考这件事的机会。

二来呢,则是整理记录这些年的杂记兵书。

他向来觉得自己在文赋之道上缺乏点天赋,写出来的东西要么干巴巴,要么写不出多少东西,堪称一家子学霸中的耻辱。

今日落笔方觉要写的东西太多。

十余年间大小战役之中的兵家经验,总和多年来绘制的舆图地册,对制度、取士、刑法、医学、工业等等的摸索……

他并非天才更非全才,他是命运的遗弃,也是命运的意外,他的所见所闻远超这个时代所有人上千年。

他的一生对那条名为历史的长河微不足道,但他必须留下些什么,从未来中汲取的不论是过于超前还是百年间都不可能实施的东西。

荀衍探望几次后觉得极不习惯。

他这堂弟啊,虽是聪颖,但素来不

喜欢坐着弄那些文章策论,如今竟是一反常态,成日里写写画画。

“三兄多虑了,”荀晏没有抬头,“左右在家也没什么事,随便写写罢了。”

“指不定我其实天赋异禀,哪天就一鸣惊人了。”

荀衍欲言又止,他觉得堂弟简练到有些平淡的文风不大符合主流的欣赏,且文士出名大多需要大量交际,可偏偏堂弟私底下是个死宅,除却公事以外极少与人私下来往的死宅。

他随手拿起一卷废稿,其上所述法制与法治。

起先不过论述寻常法令,自古便有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的说法,专治刑名律法之家不少,堂弟笔法简练,初看枯燥,习惯以后倒颇觉有趣。

只是多看两眼以后便皱起了眉,未待多看,堂弟已然伸手抽走了手中废稿。

“废稿是废稿,”那人埋怨的说道,“三兄看了也无用。”

荀衍也不强求,站在原地思索片刻后只嘱咐道:“你且好生处理这些废稿。”

堂弟的思想素来偏离主流,但如方才惊鸿一瞥中那般离经叛道也是少有,只是他如今已不是稚子,他也不便多说些什么。

荀晏敷衍着应是,连样子也不装装。

“知道啦知道啦,”他连声道,“三兄近来无事可做吗?”

荀衍寻思了一会,觉得自己被嫌弃了。

他伸手,一把揪住了堂弟脸颊上珍贵的婴儿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