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全员美人的家族做谋士+番外(81)

作者:甜冰茶 阅读记录

有董白身边的亲兵押着一个骨瘦如柴的流民走了过来,那流民的面容被黑布包裹着看不见,身体微微在颤抖着。

荀晏心中陡然升起不好的预感,他猛的起身,眼前却因起得太猛骤然一黑,下一刻耳边听到了利刃刺穿血肉的声音。

他扶着一旁,鼻间嗅到了熟悉的血腥味,待眼前黑雾散尽后,他看到了倒在眼前的尸体。

阳光下,天真而美丽的女郎正在向他笑着,白皙如玉的手在比划着什么。

她在说,

你看,他走得很快,不痛苦的。

第36章

雒阳人民在浩浩荡荡的迁都,关东诸军此时正齐聚酸枣。

不满董卓专政的各地军阀齐聚一堂,以时任渤海太守的袁绍为盟主,另有后将军袁术,以及各地府君使君等等。

冀州牧韩馥留在后方掌管运输军粮一事,便由他帐下幕僚荀谌,沮授几人来代为参与。

此时董卓正留守雒阳,而堂上诸侯却绝口不提进攻一事,反而置酒高会,满堂喜庆之色,仿佛已经获得了胜利。

“董贼闻我等将至,望风逃窜,竟连移都改制一事都做了出来!”

有诸侯扬声道,语气中却不见愤懑,反而带着些洋洋自得。

闻者大笑,纷纷附和。

有矮个子的将军拍案而起,大声说道:

“我等举义兵而诛逆贼,如今大众已合,诸君还有何迟疑!应速战之,此一战可平天下!”

满堂欢笑中,这人的话语显得分外突兀,如一柄利剑将所有人粉饰起的现实揭露出来,让大家不得不继续面对。

堂上霎时寂静了片刻,高坐于主位的袁绍笑容淡了淡,只是举杯饮尽,未曾多语。

有识眼色的将军冷哼一声,反驳道:

“董贼拥兵自重,非善与之辈,我等应好生规划,再作筹谋,怎可贸然而动,孟德此言差矣。”

这一句话后,堂上诸君纷纷附和起来,人人都一脸正色,欲杀董卓而后快,可一谈起出兵便畏畏缩缩,需要从长计议了。

曹操握紧拳头,只觉得这满座的诸侯军阀个个都是庸碌无能之辈,他猛的抬头看向袁绍,急道:

“袁渤海如何看?”

袁绍这才放下手中耳杯,望着坐下昔日发小友人,缓缓看过一个个不知不觉安静下来的诸侯,最后他的眼神停留在了角落里一直一言不发的一人身上。

“友若怎的一言不发?”

他笑道。

荀谌知这回算是逃不过了,大大方方起身一拜。

“谌无名小卒而已,怎敢插言。”

他淡淡说道。

袁绍抚掌笑道:

“荀氏三若,怎能是无名之辈?今友若辅佐韩冀州,韩冀州可算是如虎添翼啊。”

“只是……”袁绍似是有些为难,“韩冀州那儿的军粮迟迟不送来,叫孤也颇有些为难啊。”

荀谌心中暗暗叫苦,面上还是一脸平静,顺着袁绍的话说,答应会继续去督促军粮之事。

待坐下后才和身边的沮授对视一眼,皆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无奈。

韩馥为他同乡,同为颍川人,幼时也曾一同读书,如今韩馥被封为冀州牧,领冀州大权,随袁绍一同起兵反董,但其为人却动摇不定。

早些时候,韩馥还在支持袁氏还是董卓之间犹豫,如今选定了跟着袁绍起事,却又对袁绍心怀疑虑,常常克扣军粮,不愿全力相助。

他们这些幕僚再怎么劝都打消不了韩馥的担忧。

但说到底,他与韩馥还是有同乡之谊,且他如今有求于韩馥,荀氏宗族迁往冀州,一路上还多得韩馥派兵照料。

荀谌暗自叹了口气,看向了堂中一瞬间被孤立了的矮个子将军,心中莫名涌上一股悲哀。

如此忠义之士,这一屋的诸侯竟然没有一人有胆量一同起事,岂非凉了他人之心?

曹操亦是怒气高涨,一张脸都憋红了,且他面上不知为何光洁得很,只颌下唇上有些许短须,如今瞧上去便更加显眼了。

边上有人忍不住发笑,笑声促狭,袁绍这才像是突然想起了还有曹操这人似的,他说道:

“孟德莫急,待我等商议。”

商议?商议个屁!

曹操豁然起身,按住腰间佩剑,环视四周诸侯,面露不屑。

“不足与谋也!我自西向,诸君自便!”

说罢,他转身便走,路过荀谌坐席时,他看着那张颇为熟悉的荀氏标准美姿容,一时怒上心头,踹了一脚身边桌案,冷哼一声,这才大步离去。

被莫名其妙凶了一脸的荀谌陷入了沉思。

他是哪里得罪人了?明明他记得曹孟德素来亲近荀氏,怎么这会对他却是这番态度?

格格不入的人离去了,堂上诸侯又一次开始纵酒高歌,仿佛先前之事从未发生过。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