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野(82)

作者:夏末秋 阅读记录

“我们目前设计的制动点是在轨道的远地点。”负责制动设计系统的总工立马接过话,“这个速度正好是月球返回地面时的再入速度,距离落脚点地面航程是16500公里。”

宁安然快速回忆起前面飞船设计系统负责人介绍时提过,新一代载人飞船真正用途是为了登月。显然,周司远和制动系统的工程师们,都是围绕这点在作更长远的思考。

“方舟飞船站点跟踪速度最大是7分钟,按照这个距离和飞船模拟加速度,这个站点应该是圣地亚哥,在境外测控时间要一个半小时,保障方面怎么安排?”周司远接着问。

这回,没等测控中心的人答,程俊先在旁边小声叹了句,“他这是把测控点全记住了啊。”

不仅记住了全球测控的点位,就连时间都计算得很精准。

“针对您提的这点,我们已经计划在喀什站增强布设,采用S式波段,应该可以捕获跟踪到还在国外上空的试验船。”测控中心人连忙答。

“尽快做测控测试,另外,我建议再增加雷达和USB点对发射。”周司远说。

“这点我们也考虑到了……”

宁安然边听边快速记着笔记,并不时在一些地方标记问号。因为,同刚才各系统的汇报相比,周司远的提问更深更细,也是各个环节中最容易出纰漏的地方。

虽然是同样听不懂,但在一问一答中,宁安然已然能看出他对整个项目把握得非常全,哪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了然于胸。

果然,等他问完,袁老和参会的顾问领导们都露出了赞赏的神情。

袁老总结时更是半玩笑半认真地说:“他把我想问的都问完了,我就不讲了,大家听他指挥就好。”

众人言笑,被夸的人却只是波澜不兴地牵了下嘴角。

一如过去他每一次被赞誉时那样,毫不放在心上。

因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将来,他永远是光芒万丈的周司远。

**

三个多小时的会议,满满都是干货。

会议结束,大家并未散去,而是三五成群地围在一块继续热烈地讨论着刚才会上提到的一些问题。

最前方,周司远被陆沉和飞船系统的几位工程师团团围住,争着同他讨论几个技术细节。

程俊心里惦记着早晨讨论时提出的“科普视频”,趁着这会去各系统的负责人都在,便紧锣密鼓找他们商量,借机敲定讲课的人选。

宁安然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便坐在位置上努力消化会笔记。看得太认真,丝毫没注意到有人走近,直至头顶传来袁老的声音,“这么认真啊。”

她吓得抬起头,发现座位边围了不少人,而被簇拥在中间的袁老正笑盈盈望着她。

宁安然忙推开椅子站起来,恭敬地问好。

“感觉怎么样?听懂了吗?”袁老问。

在泰斗面前,她没必要扭捏,直接大大方方地承认:“听不太懂。”

前面各项目组汇报进展时还能听懂一些皮毛,到后面开始做技术研讨分析,就完全听不懂了。

袁老笑,伸手拿起那本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认真看了看,赞道:“关键点都记到了,挺好。”

在对话和交流中抓取信息点是记者的基本素养,哪怕没听懂,但不妨碍宁安然能通过他们的语调语气、词频度等判断出关键信息。

“逻辑也挺清楚的。”袁老笑道。

宁安然赧然地抿了抿唇——也是为难他老人家了,努力找理由夸她。

其余众人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她,纷纷猜测这位小姑娘是谁?居然能让袁老专程绕到角落来寒暄几句。

常宏亮深谙其中缘由,微笑着拿过笔记本,仔细翻了翻,说:“逻辑清楚,字也漂亮。”

被他一点,袁老右手边一位戴眼镜的男人突然插进来话:“小姑娘的字怎么看着有点眼熟?”

“和周工的字很像。”有人答。

宁安然一怔,不知该怎么接话。

好在袁老帮她解了围,“司远的字没有小宁漂亮。”

说话间,他已从常宏亮手里拿回了笔记,交还给宁安然。

宁安然接过笔记合上,道了句“谢谢”,心底却清楚得很,袁老这话着实是谬赞。

周司远的硬笔书法可是拿过江陵市中学生书法比赛的一等奖,还被收录进了组委会编纂的字帖,她的字还是他们在一起后,他教出来的,怎么可能比他好看?

那时,高考刚结束。他俩一个凭着竞赛保送,一个通过自主招生降分,早早就把两只脚都踏进了平淮大学的校门。于是,在其他人还苦苦等分数时,周司远已带着游走于江陵的大街小巷,吃遍全城的美食。

而每一个不出门的日子,他们便窝在家里写字看书,看周书瑶留下的各种电影。

上一篇:纵情 下一篇:你见过凛冬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