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漂亮泥瓦匠(413)

作者:胡六月 阅读记录

到了傍晚,旁人都是馒头、鸡蛋、咸菜对付着吃晚饭,唯有向北从行李袋里拿出一个保温桶,打开盖子,浓郁的鸡汤味在车厢里飘散开来。

对面正在啃馒头的一名中年男人顿时觉得手上的食物味同嚼蜡,苦笑着看向眼前的小两口。

“同志,你这是要把你媳妇宠上天吗?出门在外还带罐鸡汤!”

平躺在中铺的一个采购员模样的男子嗤笑一声:“我看你们俩这腻歪劲啊,怕不是刚结婚的小两口?”

向北起身拿出两块薄荷糖递过去,微笑道:“听两位的口音,是从南方来的?”他兜里虽然备了烟,但怕对方在火车这密闭空间里抽空气不好,因此换成了糖。

陶南风与陶守信都不是那种喜欢主动与对方拉家常的人,范至诚更是拒绝与陌生人沟通,因此上一次出差到京都,一路上都没有结识什么人。

向北却不一样,他善于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把握到位,还擅长控制谈话节奏,是天生的交际家。

一个动作、一句话,便将话题抛向对方。

火车上总免不了遇到同行者,旅途中聊聊天能听到不少新鲜的话题,即丰富了知识,又打发了时间,挺好的。

中年男人叫任扬,采购员模样的男子叫易俊,都是粤省人,讲的普通话总带着股奇怪的腔调,要认真听才能听懂。

任扬、易俊是深市灿烂电子厂人事科的,这回坐车北上,是听说豫省有不少农民打算出外务工,他们与南市朋友对接,准备到那里去招工。

深市?陶南风一听有了兴趣。

1980年8月,深市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只是现在去深市还得到公安局办边境证,审核严格,再加上新闻上的报道比较少,内地居民对深市的了解相对很少。

向北也对这个率先搞改革开发试点的城市充满好奇,拿出梁银珍卤好的鸡爪、香干,大家坐下来边吃边聊。

八十年代的食物不像七十年代那么紧俏,这样的分享在火车上比较正常。卤味飘香,引得任扬、易俊食指大动,也没讲客气,一边吃一边赞叹:“好味!”

向北问:“你们厂现在很需要人?”

任扬点头:“太缺人了!深市正对着港城,每天的订单根本忙不过来。”

向北问:“工人的工资高吗?”

任扬想了想:“看和哪里比吧,港城工人工资高,我们请不起,当地人懒散惯了,根本不愿意进电子厂。内地人能吃苦,工资不高。我们这次招工的条件是,包吃包住,每个月三十块钱。”

每个月三十块钱?这个收入水平对于农民而言相当有吸引力。

农民苦,向北深有体会。想到在农场的时候,南北坡的山民为了挣几毛钱,背着几十斤油茶果走半天的山路到镇上去卖,内心便有一种悲悯的感觉。

农场现在发展起来了,茶油厂、烟厂一建,带动着村民采油茶果、种烟叶,收入水平大大提高,日子过得很红火。

但还有很多地方,农民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勤勤恳恳劳作,一年到头下来只够日常嚼用,根本没有节余,连做一件新衣服、买一个新书包都得算计着来。

以前国家管得严,从1980年开始推行责任承包制之后,农民的积极性被唤醒,农村这才慢慢有了生机与活力。

如果农忙的时候在家乡种地,休息的时候到深市进厂当工人,那岂不是很快就能攒下一笔钱来?

想到这里,向北笑了起来:“你们深市是改革的排头兵,这回到豫省招农民工,又是第一个这么干的。”

“农民工?你这个词倒是挺有意思。种地的时候是农民,到厂里做事的时候是工人,对对对,我们就是去招农民工的。”

时代在进步,新鲜事物遍地都是。

三个人越说越高兴,话题慢慢转到深市建设上来。

易俊说起深市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时,还不忘吐槽当地人:“深市现在遍地是黄金,到处都在搞建设。当地农民的耕地被征用,有些头脑灵活的集体组织开酒店、开商铺,据说他们平均每个月拿租金都有一百六十多块的收入。什么都不做就能拿钱,这些人哪里还肯去工厂吃苦!我们厂缺人缺得头大,正好有人牵线,我们两个就跑一趟豫省吧。”

陶南风在一旁听得兴致勃勃,眼睛里闪着极亮的光芒。

深市遍地是黄金、到处搞建设,那岂不是基建人才缺乏?南风公司要不要考虑往深市发展?

向北看到陶南风连鸡汤都忘记喝,竖起耳朵专心听他们聊天,就知道她的小脑袋瓜子里转的是“基建”二字。

他微微一笑,帮陶南风问出她想了解的东西:“深市有设计院吗?建筑公司多不多?”

上一篇:白泽寄生 下一篇:九零之读心神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