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高俅后我手拿权臣剧本+番外(230)

作者:公子牙 阅读记录

“太尉,您懂得真多。”

“咳咳…是吗。”高俅笑笑:“我比较喜欢看奇闻杂志。”

高俅冒了一头冷汗,吴用在莫高窟处已经明里暗里提醒过自己好似知道的太多,高俅决定以后少说点话。

“走吧,回京。”

第102章 盐贩水匪考成法

回京的路比出发时要容易许多,大军行至延安府后速度更甚。

两月后,开封府。

“太师,您稍等片刻,我们府尹马上就到。”

“无碍。”

一刻钟后,滕府尹匆匆而至。

“下官见过太师。”

“滕府尹不必客气,匆忙来扰还勿见怪。”

“太师哪里的话。”

说起来,高俅和滕府尹的关系有些微妙,一开始因为林冲的缘故滕府尹对他非常有敌意,后来林冲升官后滕府尹不再针对他,但他俩之间的关系也没好到哪里去。

再后来两人因王黼和童贯的事开始合作,发展到现在,两人已经可以和和气气的论政。当然,仅限论政,高俅想和他像陈显一般谈论私事肯定是不可能的。

“滕府尹似乎很忙。”

滕府尹讥讽一笑:“自青白盐流入市井后,我就没睡过一顿安稳觉。”

高俅闻言干笑两声,滕府尹这才想起青白盐乃眼前之人运回,他轻咳一声:“太师见谅,本府并无他意。”

“我知晓的。”

高俅被赵佶急召回京正是因为此事,青白盐质纯味美,自流入汴京后便受到达官富户青睐。当然,在盐铁司的运作下,青白盐带来的冲击不至于扰乱市场,真正让滕府尹如此焦头烂额的还是盐法盐税的改革。

其实大宋自建立以来就不断完善盐法。宋初时因产地不同有官卖和通商之别;庆历八年,范祥始创钞法;崇宁后,蔡京更定钞盐法。

时至今日,我朝已经制定了更为完善的食盐专卖制度,大体上来说就是官制和民制官收。当然,无论何种制度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盐的垄断。

表面上,朝廷的制度为其带来巨大利益,这点从每年盐的商税和盈利可以看出。但私下里,我朝的私盐贩子达到了历史之最。

前朝也有私盐贩子,但前朝对此的态度是置之不理。王安石也主张不将私盐贩打尽,因为私盐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比如他们能将盐送到商队不愿意去的偏远地区,又或是他们制作出来的盐通常比官盐还好。

可贩盐的利润太大了,若是私盐贩只是像前朝一样小打小闹便罢了,可我朝的盐贩真是什么都敢干。

不止是沿海地区,包括某些内陆,那些私盐贩子通常都是几十甚至上百人聚在一起,胆子小点的与盐官勾结从中牟利,胆子大点的甚至敢打劫商船,就连官船他们也敢动。

毫不夸张的说,有很多村落里一村子都是私盐贩子。朝廷当然不会放任此举,可这种事也不能整天盯着,只待风头一过,他们又会卷土重来。

不过现在不同了,以前朝廷北防辽军,西战夏军,算是没功夫搭理他们,现在朝廷缓过劲来了,自然要开始收拾他们。

而高俅也趁此机会想要优化盐法。

私盐为何如此猖獗?因为贵!私盐贩和人贩子不同,不讲究买卖同罪,毕竟老百姓要活就只能买私盐,所以这事只能从官盐上想办法。

若是贸然提出降价肯定行不通,朝廷每年的盐产量其实不低,但因为产地比较集中所以运输成本大,还有一点则是因为此时提炼盐的技术远没有后世发达,价格自然不低。

但这难不倒高俅,随着水泥路遍布商道以及漕运的健全,运输成本已大大降低。至于练盐技术高俅则准备多时,他虽然是文科生,但练盐这种基础理论他还是知道的,比如在过滤矿盐时加入木炭能除掉大部分有害杂质,当然,这盐自是无法与后世相比,但却比之前的粗盐好上太多。

他当初让林冲交给赵楷和赵构的便是细盐与青白盐。赵构这家伙在太学里弄了一个研究团队,他们整天在研究如何飞天入海,在赵佶眼里这算是不务正业,但高俅觉得这团队很有发展前景!

咳!话说回来,高俅让赵构献此技术并不显突兀,毕竟他们已经捣鼓出不少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了,更何况沿海一带的百姓也经常无意间就优化了练盐技术。

至于实施此事则是由朝中支持赵楷的大臣提出。有贫民自然也有富户,有吃不起盐的自然也有想吃更好的盐的。

高俅利用青白盐和细盐的高价流入来降低普通盐的价格,尤其这普通盐的味道比从前更甚。百姓不买私盐了,私盐贩子自然也就发展不起来了。

在这套体系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那便是商盐。若把盐铁司比作国企,那这些商贩便是经销商,官售毕竟不如这些商人灵活,官府向这些商贩发放盐引,这些商人便能将盐运往大江南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