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高俅后我手拿权臣剧本+番外(275)

作者:公子牙 阅读记录

“禀官家……”

听到这里高俅嘴角微勾,终于将这些人钓出来了,他记得李邦彦和白时中是赵桓的人,他两从始至终都是坚定的主和派,靖康之难他们也难逃干系。

得到自己想要的后,高俅准备收尾,就在他出言前李纲先一步出列:“禀官家,臣记得太师在捷报里说过,蒙古的塔塔尔、汪古、王纪剌等部落曾帮助原金攻打过我们,臣以为此等宵小不除,日后恐成为我朝心腹大患。”

“此言有理。”

赵佶此话一出,众人都不再有异议。

“只是草原辽阔无垠,便是取之也不易治之,众卿以为如何?”

“官家,臣有一策献之。”

接下来的一切便顺理成章起来,高俅将昨日在内宫和赵佶说的话全部复述一遍,有心人很快便察觉到今天这一出不过是赵佶和高俅演的一出戏罢了。

“诏,令种师道为行军总元帅,韩世忠和张俊为主副都统,即刻蒙古!”

“官家圣明!”

“官家圣明!”

第123章 吏治

赵佶一锤定音后,发兵蒙古一事再无异议。随着内侍的一声高喊,众人依次退出大殿。

出了殿门,高俅疾步快走,而他想追赶之人恰好将脚步放得很慢,仿佛在刻意等谁一般。

“李中书慢走。”

李纲闻声顿步,在看见来人后他急忙躬身:“下官见过太师。”

“李中书不必客气,先前人多未瞧见侍郎,但侍郎方才在朝上之言可谓振聋发聩,本官钦佩之至。”

“太师过奖,下官不过有感而发,倒是太师远见非常人能及。”

“李中书才是谬赞。”高俅感慨:“夏州一别已四载有余,不曾想能这么快在此相见。”

“说来还要感谢太师,若非太师肃清,下官不会仅凭青白盐之功便升任中书侍郎。”

“中书此言差矣,你能升任此官全凭自己治理有方,与本官何关?”

李纲闻言发笑:“太师有所不知,自考成法颁布以后,从朝廷到地方共谪免了近三成官员,此法其中玄机想必太师比下官更清楚。”

“是…这样啊。”

高俅干咳两声,他当初提出此法时便能想象其引起的轩然大波,如今三年过去,考成法的精髓所在也渐渐体现。

话说,当初此法刚颁布时就有诸多朝臣恨不得朝自己吐唾沫星子,估计那时的他们只觉得此法麻烦,可绩效考核岂是他们可以轻易混过去的。

此法实践后,那些阳奉阴违、空口大话以及只领俸禄不做事的官员几乎无处遁行,现在的他们恐怕恨不得将高俅生吞活剥了。

“所以下官说太师远见非常人所及并非恭维之语,而是下官肺腑之言。”

高俅笑吟吟道:“本官言李中书乃治世能臣也非虚妄之言,而是由衷之语。”

李纲微微一笑:“太师可否赏脸移步茶室一聚。”

“求之不得。”

茶室内

“太师,下官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

“李中书畅所欲言即可。”

“太师,考成法虽妙,但地方远不如朝廷清明,下官斗胆,若各地真按照朝廷所颁法度来执行,那谪免的官员至少在六成以上,而非短短三成。”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高俅当然知道无论他如何做都会有漏网之鱼,只是……

“李中书何出此言?”

“回禀太师,此事下官也算亲眼所见了。在地方,考成法有两处不妥,一是监察力度,事实上,在一些偏远地区,朝廷的律法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纸空文,他们只需出点银子就能让上级官员将他们的名字在考核录中划去,如此他们便可安心的在地方做他的县官。第二就是地方官员欺上霸下,有些官员为了升任,强行让下级官员完成自己上书之录,甚至多征税收,致使不少百姓也深受其害。此二点若不早做惩治,必留后患。”

“他们当真是可恶!”

“太师明白便好,其实第一种官倒不可怕,他们最多算是无为庸碌之辈,而后者如同堤中蚁穴,若不及早清除,千里之堤亦可毁于一旦。”

高俅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来这这么久了,他一直将心思放在经济、军事以及征伐上,如今后患已除,也是时候将心思放在肃清上了。

不过在这方面高俅也只是个半吊子而已,他充其量能捡捡前人的智慧,却无法做到结合实事给出对应之策。

“依中书看,此事何解?”

“回太师,可让朝廷派出巡抚使各地巡视,想来威慑之下,地方官吏不敢造次。”

“若巡抚使与地方官吏勾结又当如何?”

“不妨让御史台、谏院、监司各出一人互相监督,再派通判各地暗访,地方官吏互举,设封驳以受民愿,如此多措并举必能正我律法。”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