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壳的八音盒(1)

作者:格早 阅读记录

本书名称: 没有壳的八音盒

本书作者: 格早

豆瓣阅读2024.1.16完结

字数80,521阅读562加入书架20推荐票0

简介: 杨陶,被学校退学后成为街头画师,落魄在春城的市井。以脚步为画笔,丈量着这座和风细雨的城,留下一幅幅饱含深情的人生画卷。

第1章 一个迷茫的人

上午十点半左右,空气中散发着雨后独有的青草味,在杨陶心里,这可比女人身上的香水更好闻。

路上零星被雨打落的树叶,三三两两的泡在路边没有散去的水洼里,随风轻轻摇晃,甩起浅浅波纹,让心中浑浑噩噩的杨陶也感觉头脑一阵清明。

杨陶背着略脏的画夹,只作了短暂的停留,继续往翠湖公园走去。

不是早高峰,上班族们已在写字楼里忙碌着。不是周末,也少有携家游湖的人群,且是大雨初停,从小西门前往翠湖的路上少有人影,两排高大的树木在并不明媚的天光下,让这处城市的中心显得肃穆、寂静。

杨陶喜欢此时此景,但只是片刻,因为今天估计又是单调的一天。

两三分钟后,杨陶来到翠湖公园西门与南门外居中些的位置,这里是他常摆画摊的地方。十一点不到,换做往日,起码已经支起十几个摊位了,画像的、文玩、算命的等等。今日下过雨,且不是周末,杨陶到时,仅一位老人,摆开一箱文玩。

“哟,小胖子今天来那么早?”老人瞧着一身衣服皱皱巴巴的杨陶开口打招呼道。

老人看着约摸七十来岁,头发灰白,消瘦的脸上布满皱纹,却意外的十分有精气神。地面还是湿的,老人支起一个架子,小箱子打开摆在架子上。箱子里乱七八糟一堆东西,乍一看,有翡翠、南红、黄龙玉、天珠、古钱币等等,都不大,显得十分杂乱。

“李叔早啊!”杨陶随意地回了一句。

从老人身边走过,也不急着摆摊,径直来到翠湖边,倚着石栏单手托腮,静静地瞧着这一汪湖水。

湖水碧绿。

四月份的光景,海鸥已去,夏荷未至,湖面十分平静,唯有几只鸭子,划过水面时拖起一弧弧括号般的水痕。

石栏边各色树木旺盛,新叶未成,透着稚嫩,含羞科的叶子在老树上显得那么细密,且清秀。

柳条晃荡,树不够老,没有柳絮飞扬,杨陶不禁回想起高中母校,数十棵八十余年的老柳,让整个校园布满一层柳絮,远远看去,像是白色污染,并无美感。

“呵,母校,没想到,高中竟成了我学业终点。”杨陶暗暗自嘲,心底略是心酸。

“小胖子居然在多愁善感,哈哈,我怎么瞧着你像是娇滴滴的林黛玉,就是长得太丑了。”

不知何时走到杨陶身边的李叔笑的那叫一个开心。

杨陶大囧,“老骗子,今日怕是没人上你当,你要开不了张咯!”杨陶调整心情,扭头一脸鄙夷的看着老人。

说老人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老人箱子里除了便宜的黄龙玉、南红不假,翡翠多是B货,天珠都是现代工艺品,更别提古钱币文玩什么的。但是架不住老人口才好,人前斯斯文文,一副敦厚的样子,翠湖边多有游客上过他的当。

老人不以为然,“小胖子,我摆摊那是爱好,老头我有的是钱,还在乎这三瓜两枣的?倒是你,三天画不出去两幅画,画得你自己不满意的,你还不好意思收钱,怎么?早上又没舍得吃东西吧!”

一边说一边上下打量着杨陶,最后哈哈一笑,“竟然饿不瘦你。”

这下杨陶郁闷了。

杨陶听父母说过,小时候自己身体不好,也瘦,然后父母就天天给杨陶加餐,晌午、宵夜,一天五顿。最后的结果就是,杨陶自有记忆以来,没瘦过。小学、初中都是班上最胖的,到高中读了寄宿学校,为了省钱玩游戏才掉到了班级第二重量,却也是杨陶短暂人生里最瘦的时刻了。

杨陶来翠湖摆摊给人画像也就两三个月,确实是兜里没钱了才逼着自己干这个的。

也正如李叔所说,杨陶太年轻,二十岁,因为胖,脸长得稚嫩,和旁边那些束发、留胡子,看起来如大师一般的画师比起来,确实难接到生意,多是旺季别人那里人满为患了,才有人敢冒着风险找杨陶画像。

意外的是杨陶画得极好,也极慢。往往别人二三十分钟画好,杨陶却要一个小时。别人身前都放着一些网上找来各种明星的素描图,用来揽生意,杨陶却只摆自己画的。

用李叔的话来说杨陶就是个笨蛋,别人画的画像其实说不上与本人有多像,千篇一律一张脸,换着不同的发型,收费十元一张却也不贵,客人捏着鼻子也就认了。

杨陶不同。炭精条精准打型,后期细细刻画,反而因为太像,被有些外貌不是那么优秀的人所不喜。

偶尔杨陶自己觉着画得不太好,竟不愿收钱。一套操作下来,杨陶真没挣下几个钱,不巧被李叔说中,今早确实没吃早点。

好巧不巧,一个糯米饭团的摊子朝着这边推了过来,想是之前在小西门那边摆过了早市,现下人少,才来翠湖边转转,凭运气多卖一餐是一餐。

“得,小胖子,叔给你个面子,请叔吃个饭团。”李叔装模作样道。

刚才还一脸颓丧的杨陶瞬间乐了,“哈,老骗子,原来是自己没米下锅,跑我这打秋风来了。”

不等李叔辩驳,饭团的香气已然飘来,只听“咕咕”两声,同时从杨陶、李叔身上传来。

“饿了,确实饿了!”杨陶揣手进兜,不用看,摩擦着几张纸币,一块的五块的十块的,还有不到二十块钱。

瞧着糯米饭团的小摊,老板是位五十来岁的妇女,灰色布衣,却也合身,深蓝色的袖套,干净。两鬓略有斑白,面色和善,显得温柔。

再看看身旁的李叔,不知是沉迷于香味还是什么别的,张着嘴傻笑着。

兜里的窘迫没有在杨陶脸上表现出分毫,故作姿态地对李叔说道:“看在你一副孤苦无依的可怜模样上,我就赏你个饭团吧!”

说完不等李叔叫骂就来到摊子前,“两个饭团。”

“加油条吗?”

“加。”

“甜的、咸的?”

“甜咸。”

“好的,四块,你稍等。”

老板温柔的说着,杨陶仔细的看着。

“看不腻,真的看不腻!”杨陶默默感叹着。

说的不是老板,是做饭团的过程。

揭开甑子盖,舀一勺热腾腾的糯米饭,放在另一手摊开的毛巾上,压扁,抹腐乳、洒白糖和各种杨陶看不懂的调料,再按入一截油条,用毛巾将饭团裹紧,一圈一圈。

这是杨陶的爱好,菜市场看宜良烤鸭店斩鸭子,米线店看现煮铜瓢小锅米线,看饵块包油条等等,看着美食从自己眼中一点点成型,杨陶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

李叔接过杨陶递来的饭团,贱嗖嗖的来了一句,“乖孙子真孝顺。”

说完大咬一口,一边被烫得喔喔叫一边跑开了,嘴里往外冒着热气。

刚想骂起来的杨陶看着老人幼稚的样子突然气笑了。

老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是春城本地人,在翠湖边摆摊也不比杨陶早多久。平时偶尔自言自语,也会突然放声高歌,歌声不敢恭维,音准虽还行,声线却幼稚可笑,见谁不管认不认识都会搭句茬,却没几个摆摊的和他熟稔,除了杨陶。

三个月前,杨陶在钱将花光时来翠湖散心,最后在这片摊子中间久久不愿离开,看着画摊上并不高明的画师,纠结于自己能不能靠仅有的一点点手艺解决肚皮。

记得那时,李叔就站在杨陶身旁不远,同样看着画师手中的画,满脸嫌弃,自顾自的说着,“我画得都比这好。”

说者无心,杨陶却觉着李叔说到自己心坎里去了,第二天就背着画夹做起了这门小生意。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