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间(7)

他说分手时,侬哭侬求,他依旧要分,接下来,侬含着血泪用恶毒的眼神冷冰冰地盯着他,想的是:“你会后悔的!”“你怎么舍得我难过!”“你放弃了我,你会后悔一辈子!”“你这个人不是人!”“你为何如此狠心?”……多年以后,侬与新欢如胶似漆,好得不得了,当年对他的恨,好像也没啥了。

在这个孤寂彷徨的深夜,你所需要的只是:你能感觉到世界的某一端有另一颗心与你正贴着。无论它在哪,只要感觉,因你深知,这比一夜情更值得向往。

浪漫者常找实在之人,是因为觉得这样安全稳妥,直到有一天,发现没有情趣没有激情,令人窒息,但又不愿放弃,不敢放弃,不能放弃。

对于生命中充满沉重的人而言,另一个沉重者可能和她容易心灵共鸣,但她也许更愿与天真简单轻松者相处。

金岳霖见林徽因,天旋地转,林已嫁梁思成,金示爱后,此后坦荡,始终住林家隔壁,你搬去哪我就跟去哪,终身未娶。小说中,这等故事在《鹿鼎记》乃见,年轻时武林第一美男胡逸之,见陈圆圆,魂飞魄散不能自已,能常见面便心满意足,遂隐姓埋名23年,做了陈圆圆家中花匠。你家门口有老面孔吗?

追者,无奈的悲或许就是:被追者,生于感动,止于感谢。

“宠”,其意如下:宠者需极尽哄、罩、让、护之能事;被宠者心中说,你此生须把我当成长不大的孩子。

从好远好远的地方,终于有一天,你走近了原以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他。可惜,这天到来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从“走近他”到“走进他”,路更远,望都望不到。

在时,你觉得近,不珍惜;走时,远了,你方知独特与珍贵。

你要先安静地目送她跟着其他男人远去,再耐心地等她跟那个男人分手,最后接她回来。

不控制,张开手,任其飞,自愿回。这是“控制”的最高境界,可惜人们不懂,懂了也做不到。

我们的一生,被爱滋养,被爱所伤。而爱最美好的地方在于体验本身,而非计较得失。

理解他人在情感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非绝对性和唯一性,是在情感问题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子女强行希望父母百年好合,与父母强行撮合子女一定和谁在一起,性质如出一辙。爱情一事,唯当事人自知,无关乎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匪首良民,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分合之道却是大有讲究,需要学习。

热爱爱情的人婚姻未必幸福,真正的幸福源于期望与现实的最小差距。一个悲哀的事实是,认为婚后爱情渐渐死亡的人,大部分在结婚时无比相信自己找到的就是最理想的爱情。

“白纸”指有一定年纪却无任何情感碰撞与生理碰撞者。白纸对自己是白纸的解释常是圈子太小无人可碰,但其实多与如下原因相关:1.自小爹娘管教严格,视异性为毒蛇猛兽;2.文学作品对“暗恋伟大美好”的刻画,由此产生向往;3.无比脆弱,稍挫即退。可惜白纸总希望通过白纸书生的理论指导实现自身零的突破。

很多年前,在广州,我坐在小箐车上,车里放着卢巧音的粤语歌《落地开花》,我把歌调到自动循环,从广州听到梅州。后来,听这首歌的普通话版《黑水仙》时,那种心动就再也找不到了。从那时起,我突然觉得生活在广东好幸福,可以天天听粤语。

天下万物,情花最毒;天下万物,情思最苦;天下万物,情伤最痛。若想不服毒,若想不心苦,若想不伤痛,唯需不用情。既已用情,注定此劫难逃,看官走好。

第9章 生命是一场修行

生死之外别无大事只要健康一切安好

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多么伟大,总是要死的,是的,总是要死的。因为要死很久,活时努力开心。

不要总说我会为你去死,虽然世道不公,人心不古,妖孽横行,邪魔当道,活着有诸般不好,但你若死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你要笑着看这个世界,耐心地等着那些希望你去死的人先死,你期待到来的那天到来。

旁人的抚慰对轻生者至关重要,也许一句良言就可救命。然而越来越多的看客却扮演冷酷无情的杀手,对意欲轻生者嘲讽辱骂怂恿,使其不得不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并非死在万念俱灰,而是被这个民族中看客的冷漠杀死!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在求生不能的时候,亦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念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视作一种保持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忆起当年参观柬埔寨火葬场遗址,那不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真正近的地方是医院,医院让你渴望生命。而在遗址上,你只会想,你总能看见那些飘荡着的灵魂,并且吸引你寻找更多的灵魂对话。当然,陵园墓地也是与灵魂对话的好地方。

今预防自杀日,人在青岛,风好云好,遍地长腿。打算告别世界的朋友,当街边走走,晒晒太阳,得点温暖,找到活的勇气;再看看更苦命的人,明白不死的理由。你我同在!

中国文化似乎对提及“死”特别忌讳。譬如我说“假如我死了……”,听者会马上打断,逼着我呸呸呸,赶紧消除口孽。好像说了就会发生,不说就不会,享受着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我以为,早立遗嘱是一种对生死通透的人生态度,很好的人生总结,最好每年能更新一次,做到阶段性,随时思考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

1.活着比死难多了,绝大多数人还是迎难而上的;2.人们怕死,是因为不太熟悉另一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对不熟悉的事,我们感觉无法掌控,虽然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并非总是公平,但还是不愿去一个丝毫不了解的世界;3.活着是花花世界,死了是黑白世界,彩色变黑白容易,黑白变彩色难。

第10章 灵魂调查局

人走向自己内心的路远比走向外部世界的路要遥远漫长许多

有些事,你不说的确一辈子没人知道,但是你自己知道。阳光明媚有人在的时候你不随地吐痰很简单,关键是夜黑风高没人在的时候你仍是为了口痰宁可百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内心需要有个交代,这个交代的意义在于无论你看上去多么光鲜,内心终需安宁,寻找不到,你就只能散财或寻求皈依。

看了一封织女星系的外星人写给咱人类的信,谈到如何面对2012年的年底,如是说:“守住你心中的光,不管你静坐、冥想还是睡觉,就是不要慌不要乱,好好待在自家,大量喝水,安然度过。”末了一句:“无论世事如何,终需完全放松,不要害怕,心魔才是最可怕的,你自己的心魔会毁灭自己,亦会毁灭别人。”

心理学有实验,用镜子测试动物是否知道啥叫“自我”。笼中有黑猩,镜放笼中,十日后,醉猩,于猩额头点一朱砂。猩醒后,照镜,即刻用手摸额头且用力揉搓,若无以前的自我做比较,它怎能自我判断?当你不知道自己原来是谁,只好任人摆布,不会抗争。一旦照过镜子,看清自己,才能更好地活出生命。

你生命中的力量来源于两部分——自己生和他人给。如果你不会自我对话,不能学会独处,不曾真正喜欢自己,前半部分就玩完了,只能靠他人赏赐存活。为了得到外部认可,你会患上强烈的赞美渴望症,会死命表现,只要你认为有可能博得夸赞,你会情不自禁地炫耀一切,充大哥充大款,以使你脆弱的内心虚假繁荣。

说话,大家只关心四样东西,唯侧重不同。分别是:1.我是否很有效果,很有力,很感染,很过瘾,很被喜欢,很牛逼?2.足够精确、富有逻辑和条理吗?3.他听懂了吗?达到我的目的了吗?我搞定他了吗?事办成了吗?4.我没让别人感觉不爽吧?有时,四种会交叉,但是必有一个最核心的。

乐嘉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