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人和她们的国/性别战争(56)

作者:冯晨夏张凌歌 阅读记录

基因组印记正是自然条件下,哺乳动物无法无性生殖的原因。哺乳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区分卵细胞和精子,在各自基因上进化出不同的标记。只有这些印记共同作用时,才会生出健康的后代。如果只有母亲或父亲的遗传物质,一些基因将无法表达,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

实验室的孤雌繁殖研究,最早可以上溯到 1936 年。在那一年,生物学家格雷戈里·平卡斯诱导成功了兔子的孤雌生殖。不过,成熟的孤雌繁殖技术是在2000年以后才出现的。2004年,一名东瀛国科学家修饰了未成熟卵细胞的基因组印记,并成功实现了两个雌性小鼠的“孤雌繁殖”,即“辉夜姬”。

华夏科学家受其它国家科学家“孤雌繁殖”研究的启发,利用没有受精但依然可以发生卵裂的次级卵母细胞,即小鼠卵巢中形成的畸胎瘤中提取的物质,经过一系列复杂操作,去掉了次级卵母细胞的雌原核。这时,次级卵母细胞发育的“开关”已经被精子开启,而雌原核没了,受精卵的后续发育就只能依靠来自精子的遗传物质。

上面这一段话看着挺学术的,其实可以用下面十句大白话来简单概括:

1、自然界里孤雌繁殖比孤雄繁殖普遍得多,如蜜蜂、竹节虫、蚂蚁、蟑螂,还有科莫多巨蜥等。不过这种孤雌繁殖,比如蜜蜂、蚂蚁、科莫多巨蜥的孤雌繁殖,和上文说的“孤雌繁殖”不一样。自然界的孤雌繁殖,大多只需要一个雌性即可,而实验室完成的哺乳动物孤雌繁殖,则是用两个雌性来实现的。

2、孤雌繁殖用于哺乳动物生殖,已经没有什么技术障碍了,目前孤雌繁殖成功率(至少对于小鼠来说),已经具备了“商业价值”。换而言之,哺乳动物比如小鼠,完全可以没有父亲。

3、孤雄繁殖在自然界非常罕见,动物界的孤雄繁殖几乎不存在。

4、华夏科学家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的孤雄繁殖,即后代小鼠只有两个父亲,没有母亲。

5、理论上,华夏科学家可以在实验室里持续培养这些只有父亲的雄性小鼠。在胚胎形成初期,可以完全不需要雌性小鼠,因为孤雌单倍体干细胞可以在实验室里繁衍,不再需要雌性。

6、细胞在实验室里长期繁殖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比如说HeLa Cell(海拉细胞)。六七十年前,一位患有宫颈癌的黑人女性去世了,但她身上的癌细胞却在实验室里繁殖了一万八千多代,癌细胞总重量达5000万吨。可以说几乎每个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室里,都有海拉细胞。

7、虽然细胞在实验室里长期繁殖并不难,不过从目前的科研成果来看,在实验室繁衍的孤雌单倍体干细胞,能不能成为孤雄繁殖的最终手段尚不可知。

8、和X染色体相比,Y染色体非常不稳定,万千年来,其基因丢失现象很严重。因此不稳定的Y染色体,放入同样不太稳定的孤雌单倍体干细胞,可能会导致基因/染色体变异速度加快。

9、华夏科学家的孤雄繁殖实验不算很成功,477个胚胎中,只有12只小鼠成功诞生。这12只小鼠大部分出生后就死亡了,只有2只勉强活过48小时。更重要的是,孤雌繁殖的小鼠可以比较完美地继承母体性状,而孤雄繁殖小鼠对父体性状的保留是非常差的,孤雄繁殖小鼠,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新物种。

10、孤雄繁殖的小鼠,依然需要植入子宫里。换句话说,就目前而言,孤雄繁殖的小鼠还是需要雌性的,至少需要“代孕母亲”。

冯晨夏恐慌的原因是孤雄繁殖?张凌歌用询问的眼神看向冯晨夏。

“你还打算研制人造子宫吗?”冯晨夏担忧地问,“孤雄繁殖成为现实后,子宫大概是女性身上唯一对繁殖有用的东西了。”

“姐姐,你不应该这么天真啊!”张凌歌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人造子宫不是我一个人想搞。实际上,现在亚米国已经用聚乙烯塑料袋、仿真脐带和模拟羊水,让羊胎成功地在人造子宫里存活了数周。如果不是亚米国宗教势力太强大,我认为那里的科学家早就做了人类胎儿实验了。

“女性不搞人造子宫,男性就不会去搞吗?现在男性没有积极参与人造子宫的研发,是因为生育的其它环节依然需要女性。等孤雄繁殖技术完善了,男性自然会修改法律,并投入大资金搞人造子宫的。如果每个女性都以为自己不参与人造子宫的研发,就能完美地保护女性利益,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男性自己研制出人造子宫,而由于女性没有参与其中,因此在相关领域里,女性没有一点发言权。

上一篇:我的恶魔王子 下一篇:檀郎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