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出书版)(50)

我深表赞同。其实每当看到那些功利性言论,我也觉得其中所传达的价值观有待商榷。虽然俗语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但真正蹚出那条路的,还是自己的脚——自己不奋斗,没有立足之地,常年求人而无法帮人的结果一定是渐渐被人疏远;自己耍滑头,缺乏诚恳的待人之道,朋友们忍得了你一时未必会忍你一世;自己负能量,用牢骚和抱怨博取同情,时间久了只会让人感觉相处不快从而避免深交。

说到底,此类言论流传,不仅误导正在奋斗中的年轻人,也同样会颠覆孩子们的价值观。

举个例子。

我认识一个男孩子,90后,小我十岁,从小喊我一声“姐姐”。

小男孩的父母都是官员,执掌两个不同的实权单位,就我们那个地级市而言,算得上是显赫之家了。从他小时候,两家人聚会,我就常听他妈妈一边抱怨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一边道“没考上,委培吧,我跟X中校长是党校同学,委培费也交得少”“实在不行就出国吧,反正咱家又不缺钱”“他没女朋友呢,咱这样的家庭,不急”;而他爸爸会一个接一个地讲政治笑话,还会自编各种时事段子,多年后我才发现原来他一直走的是周立波的路子,可偏偏后者的段子常常针砭时弊,而他的段子只让我觉得猥琐晦暗。

小男孩就在这样的语境里渐渐长大,大学没考好,去了邻市一所三流大学读国际贸易学。他毕业后意料之中回到父母的羽翼下,父母在退休前拼尽全力把他安排进某大型国企,看上去,这的确是很多平民子弟可望而不可即的路途。

可是只有我这样的旁观者知道,脱了那身笔挺的工装,他的所有时间都是宅在家里——他可以几天几夜不洗脸、不出门,因为从小什么都没缺过,也没有什么很想买的东西,偶尔逛逛淘宝,一般都是去买游戏点卡;他不读书不学习,因为觉得学了也没用,何况学习是如此辛苦没意思;他没有女朋友,因为前后几个来相亲的女孩子都嫌他“看上去懒洋洋的、腰围太粗”;找他聊天压力更大,因为他的言论已经越来越有其父之风,甚至时常拿着谣言当节操……他没有奋斗的目标,也没有奋斗的愿望,更没有奋斗的力气,他才二十四岁,可在很多人眼里,已经好像一根老化的皮筋,失去了属于青春的韧性。

而另一个男孩子,也是干部子弟。但我认识他许久后,才从别人口中知道他父亲就是本省新闻里常常出现的那个人。他给我的解释很实在:“其实就算我不说,学校里的老师、领导那里是瞒不住的。或多或少,总能得到些额外的照顾。我要往外推,那就是不识相。所以我只能更加用功地读书,要第一批过四六级,要自己考研考博不保送……我就是想让这些没法推脱的‘照顾’在我的奋斗过程里占的比例少点。我比别人的起点高,我就只能更努力,这样,到我比别人取得更多的成绩时才不会让人说三道四。”

说这话时他博二,每天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据说一旦项目成功,会填补我国海洋开发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

那天晚上,回家后,看着眼前嬉戏玩耍的儿女,我想起曾在小说《纸婚》里,借主人公顾小影的口,对她在省直机关工作的丈夫说出来的那句话:将来有一天,即便你是从处级干部的岗位上退下来,我也同样感到很自豪,因为我可以坦然地对我的孩子说“你们的爸爸,这辈子的每一步,都是凭借他自己的力量”。

时隔四年,当我真的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却想:将来有一天,无论我们自己能走多远,无论我们从怎样的级别、怎样的岗位上退下来,我们给儿女的印象,都要是一个手不释卷、奋笔疾书的自己,而不是市侩钻营、狂妄轻浮的自己。

日常里,言谈间,我们能传达给孩子们的,应当是关于“奋斗”的正解——奋斗是青春的别名,哪怕你运气好,哪怕你平台高,可若失去坚持奋斗的信念,辜负的不是父母,而是你自己;或许你奋斗了却仍然走投无路,那不是奋斗的错,而是方向的错,换个方向奋力走,希望在转角。

结语:关于未来

关于未来,我们有那么多的想象。

想象他们渐渐长大,背上小书包,踏进学校的大门。上课要认真听讲,胳膊交叠放桌上,每天有很多很多作业,放学排成一队戴着小黄帽东张西望地走。或许会犯错误被老师批评,或许被升学压力抢走节假日而牢骚满腹,或许像我们一样早早地戴上眼镜,却仍要在题海里拼了命地游。游了一年又一年,泅过高考的河,还有考研的湖、求职的海。摆在他们面前的不是一路坦途,反倒是跌跌撞撞。跋涉的过程中,他们会受伤、会哭泣、会失望,可那才是年轻时的财富不是吗?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见的世界,是用自己的脚丈量的路。

叶萱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