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桃花(32)

艰危之际,韦执谊的老丈人杜黄裳出了个主意,让韦执谊率百官主动请太子监国,这不失为一个审时度势,抢占先机的好主意,若然此计成功,至少能帮助他们拖延些许时日,日后被清算的时候也不至于太难看。但是,韦执谊拒绝了。

正文 12-1 桃花诗案-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

由此看来,不善妥协不是刘禹锡一人的毛病。是他们那群人共同的毛病。顺宗退位后,蜜月结束,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就此落幕。失去依仗的改革派被清算,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第二年被惦记他的政敌们赐死;王伾贬为开州司马,很快死在任所,免却了赐死的下场;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凌准、韩泰、韩晔、陈谏、程异八人也都贬到远地做司马。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像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著名的变法一样,变革之路充满艰辛,重振大唐的理想似乎遥不可及。在阵痛和摇摆中蹒跚前进,“永贞革新”最终免不了失败的结局。不管过程如何辉煌,参与变法的始作俑者们,都是个无言、惨淡的结局。

正文 12-2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1)

12-2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固执与豁达

落霞如锦缎。金剑般凌厉的残阳割裂了诗人的心弦。往事浮沉,若隐若现。内心如血涌般孤独,谁能知晓。而此时天地寂廓,听得见桃花飞落的声音。

私下里,酬答白居易的诗里。刘禹锡感慨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他虽未见消沉,伤怀却肯定是有的。曾经风光无限指点江山的人,如今回到繁华扬州,竟有烂柯山人的凄凉意思。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最狠的是光阴似箭,箭箭穿心,轻易射得你尘满面,鬓如霜。

多强大的济世雄心也架不住似水流年,多少好年华都消磨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少年易老啊,前尘如梦。

在另一首《忆江南》里,刘禹锡这样写道: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唯待见青天。

可以看出,他一样想念着京城,想回到能让他叱咤风云,大展拳脚的地方。但我相信,重来一次的话,他还是一样死性不改,本性难移。十年之后,从连州回来的他做了《再游玄都观》一诗。与前事一样,诗作一出,刘禹锡被贬和州。他这劲头,都快赶上大禹治水了,三过家门不入。

就是在安徽和州,他写下了千古流传的《陋室铭》。

同为士族阶层有见识的人,相较于刘禹锡的执著,白居易就圆滑许多。他也曾写过揭露宫廷黑暗,宦官巧取豪夺欺压良民现象的诗,如《卖炭翁》。但是经历过一次贬谪的磋磨之后,他就不太恋意官场,自愿选择比较清闲的官位,远离官场纷争。

白居易后来的诗更沉于内心,沉湎于周身的事物,旧人离去,自身的衰病,每日的饭食,忽如其来的一梦,花月季节的变换都能让他内心触动,心境暗换。反而是官位的升迁,政局情势的变化不能让他挂怀了。

正文 12-2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2)

白居易晚年隐居于洛阳,所取的,正是中隐隐于朝的路子。对世道的温情仍在,只是抽身远离是非,不再强求。

人于世事往往存在两种态度,一是锐意进取,二是任其自然。对于刘禹锡这样的人而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快乐的。他力求变化,即使最终改变不了什么。他的成就感在追寻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

对于白居易这种人而言,乐天知命是快乐的。事固有不可知者。你不能把事态想象得过于美好,把自己设想得过于强大,人不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万事的发展有其自然的规律,尽力而为,适时隐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也许不够积极,却是从容的人生态度。

刘禹锡一生都在寻求某种类似光明答案,其实答案一早隐藏在他的旧游之地等待他去发现。

桃花的开谢即是无声的明证。柔艳的桃花是刚毅的时间。时间以漠然的姿态与人们悍然相对。不管种桃道士在不在,权贵来不来赏,诗人来不来观,太阳照常升起,花照常盛开。

谁都可以活得很恣意,很精彩,然而,对于悠长迅疾的时间而言,谁都无关紧要。

再见桃花,我知他也会心悲,寂寞。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落霞如锦缎,金剑般凌厉的残阳割裂了诗人的心弦。往事浮沉,若隐若现。内心如血涌般孤独,谁能知晓。而此时天地寂廓,听得见桃花飞落的声音。

上一篇:陌上花开缓缓归 下一篇:思无邪

安意如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