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20)

事实上,我坚信的是,从传统中获取力量并赋予意义仍是我们精神补给的资源,是我们在新时代前进的力量。传统中国拥有一种罕见的文化包容性,这使得它虽然灾劫重重,千疮百孔,最终仍能神奇地自我愈合。鲜卑,蒙古,满族,种族文化的差异最终在它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一一归附。它的创造力无疑令人惊叹,但它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妥协麻木同样叫人失语。

这个民族坚韧和不被摧毁的强悍,单纯而深刻。它旺盛持久的生命力,使研究者百思不得其解。即使侵略者也为之叹服。

今日的中国,文化上的包容性依然存在,或者更显著。可悲的是,它的独特性却在渐渐消失。我们在丧失自我的同时,正在无限量地被同化。犹为可怕的是,在传统被日渐摧毁的同时,我们并没有找到新的传统来替代。坚决亲手摧毁自己的根,以为就此获得新生,却不料连根上的新芽也一齐摧毁了。

我们显得如此有机会走出延续百年的精神困境,却又紧接着陷入了新的困境中。

过尽千帆皆不是。身份认同的焦虑从清末国门被大炮军舰洞开的那一刻开始,至今尚未得到根本救治。一代代的中国人经过艰辛尝试和挫折终于承认,我们是中国人,不可能脱胎换骨变成别人。

◎写在后面的话·随时准备老去(2)

现在存在着的危机,也是改变的契机。人容易迷恋过去,也容易耽于现在。事实上过去和现在之间一直紧紧咬合,没有明确的界限。我们有很多自以为是的正确判断,往往局限于一个时间的断层内。

我厌恶过份热情的推崇,过份尖刻的批判。这其中,充斥着野蛮,轻率,武断,不负责任,自以为是,以及人为界定的不纯动机。我们对于社会的责任感表现在提供有力的思想,而非悲观的嘲讽,无力的批判。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见“中国元素”这个字眼就会让我全身不适。它显得那么肤浅零碎,不求甚解,像一堆鸡肋。什么是中国文化,谁又在代表着中国文化?这是一个滑稽无聊的问题。事实上谁真的能代表中国文化,谁又能将自己彻底隔绝于中国文化?为何一定要努力排出个座次来?我们不是在水泊梁山,文化的干将怎么算也不止一百零八个。传统文化就一定超越了今天的文化吗,今天的文化就注定不会成为将来传统的一部分吗?

一首东风破,一句青花瓷的流行,一个讲坛的兴盛,几本诗词解读随笔的畅销。我们就高呼国学归来。注意力的暂时转移,不代表身心的投入。

人们总是一边自卑,一边自满——那么贪得无厌,又那么容易满足。中国功夫打入好莱坞的荧屏会让我们振奋,锦缎旗袍龙凤云纹成为大牌儿晚礼服设计的新亮点也让我们眼前一亮。但这些都如浮云遮眼,转瞬即逝。显而易见的元素总是容易把握,人们容易忽略的是它存在的根源。

中国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绝不该是让自己的文化成为流行和点缀,也不是狂妄自大地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而是自信的文化认同和开放博大的包容心态。我们需要的是理解民族文化的价值,和面向世界的眼光,只有这样才有活力持续。中国人真正能够拿出来与世界分享和认同的是内心世界的丰饶和深广,而不是文化皮毛的炫耀。

我越来越厌恶把所有无聊的争执都上升到文化层面,好像非此不足以显示深刻。其实这样恰恰自曝其短,是浅薄浮躁的表现。

我从未以批判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的文化,诗词或是戏曲。我不具备深刻的洞察力,也根本上不喜欢这么做。不停的批评和奚落不是治疗衰落的方法。何况,我们首先得分辨出它是不是真的在衰落,是衰落还是必然的老去?

批判是某种意义上的解构,本质是更为深入、严肃的理解,即使它的手法是无厘头、后现代的。而我所观察到的一些人、许多人,他们连知尚未做到,谈何了解深入?

嘲讽令人解气却难以为继。当批评什么时,先不要笼统地下结论。我们应该首先学会关注所议论的内容本身。

我试图从世俗的故事中寻找被埋没的、更洁净纯真的文化和道德,它们是属于这个民族至为根本的东西。

我一直在想,中国人到底是怎样一群人?是什么帮助这个民族,度过一次又一次近乎灭顶的灾厄,破除一个又一个在劫难逃的魔咒,缓慢而坚毅地前行?

将痛楚,隐藏在伤感优雅的叙述里,让故事像花一样无拘无束地开放。我期许透过一个个故事,在时间中与时俱进。在贪婪,残忍,凶蛮,世俗的外表之下,寻找到充满关爱,奉献,坚贞,宽容的人性光芒。

上一篇:美人何处 下一篇:大婚晚辰

安意如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