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公主(258)

吴应熊叹息道:"那是不同的,我助义军抗清,是为了光复我大明王朝;可是父亲起义,却是为了自己做皇帝。我记得从前佟皇后说过,真正的天子,只有三阿哥玄烨。如今果然康熙帝坐了天下,这是天意使然,人心不可违背。父亲不如顺时应势,就像平南王尚可喜那样,同意撤藩,贻养天年。请将军把我的这番话告诉父亲,不要逆天行事,落得晚节不保,就后悔晚矣。"

那部将怒道:"公子这就错了,君臣父子,天经地义。王爷忠于前明,反抗满清,这是忠君;公子为人之子,理当尊父命行事,才叫尽孝;怎么反而口出妄言,非议王爷?岂非不忠不孝?王爷这么辛苦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公子吗?王爷做了皇上,公子就是太子了。王爷今年已经花甲,说句大不敬的话,就是称帝,也不会久坐皇位的了,将来的金銮宝座,大好江山,还不都是太子的吗?我今天看到小少爷聪明机智,将来亦是帝王之才,公子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小少爷的前途考虑吧?虽然你现在贵为额驸,皇亲国戚,可是大家都明白,当年皇太后肯将十四格格下嫁,是为了笼络王爷为朝廷卖命;如今南明既灭,王爷的利用价值就尽了,"撤藩"就是一个信号,倘若王爷不反,半生『操』劳便将付之东水,辛苦经营的地盘也要拱手让人,虽然公子下半生衣食无虞,小少爷却是前途黯淡,难道做个平民就算数了么?公子应该早做打算,就像王爷替公子做的一样,也早日为小少爷铺垫前程呀。公子人中龙凤,且不可目光短浅,安于现状,须为大局着想。"

然而任凭那部将口若悬河,舌灿莲花,吴应熊只是坚拒不从,反要他劝说父亲顺应天意,答允撤藩为上。部将一连在府中住了十几日,仍是一筹莫展,本以为这次游说任务只能以失败去回复王爷了,然而让他意出望外的是,他的话却打动了另一个人,就是非常喜欢听壁角的绿腰。

绿腰在这十二年里,已经等得越来越不耐烦了。她不明白,为什么吴应熊从云南颁旨回来后,忽然就有了一种中年的感觉,变得没有棱角起来。而且,他对建宁好得出奇,每天陪伴左右,十天半月也难得到自己房里来一回。从前建宁刚刚下嫁、威风八面时,自己也还可以同她一竞高低的;如今她变得痴痴傻傻了,怎么额驸反而视她如珠如宝起来?这样下去,自己什么时候才可以独擅专宠,等到做夫人、做主角的一天啊。

而部将的话却给她指了另一条路,一条比做吴家正室更辉煌、更荣耀的路——她竟有机会可以做太后呢,那不就跟庄妃大玉儿一样了?太皇太后大玉儿啊,那在宫中是多少威风多么权贵多么至高无上的人物,而她竟可能与她平起平坐,取而代之。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任何事在绿腰的思想中都是一场戏,只要有剧本,就可以照搬演唱;所有的事都是可能的,想得出剧情来,就一定会实现。她没有想过戏散后会怎么收场,印象中这样的剧目都是大团圆结局的。大宋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是戏,前明王朝朱元璋布衣开国也是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更是戏,那么公公吴三桂起义,焉知不会也唱一出登基大典呢?那时候自己凤冠霞帔,还怕不会万众瞩目吗?

绿腰虽然浅薄,却并不软弱。她懂得按兵不动的道理,更懂得兵行险招的必要。要想出人头地,就得铤而走险。有什么事是可以不付出代价就获得利益的呢?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先发制人。绿腰决定豁出去,无论如何都要搏这一搏,要么呼奴唤婢做夫人,要么割头交颈下地狱,总好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于是,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绿腰找到部将,提出了带儿子吴青与他一同去云南的计划。那部将正为了不能说服吴应熊而发愁,听到绿腰的建议,正中下怀,喜出望外,当即决定连夜起程,将绿腰母子偷出府去。

到了云南,吴三桂看到吴青时,果然喜悦非常。他早料到儿子吴应熊可能不会赞成自己的造反大计,然而却不能不与他商议。自己已经年过花甲,打下江山来又能坐多久?这一切奔波『操』劳,不都是为了子子孙孙吗?现在好了,儿子不赞成自己又怎样,可以传位给孙子呀。

于是,他给孙子吴青改了名字叫吴世璠,于当年十一月二十一(公远1673年12月28日)召集十营兵马,同往拜谒永历墓,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去满装,易明服,发表《反清檄文》,正式起义。与此同时,京城之中,朱明王朝的遗孤杨起隆遥遥呼应,于次年二月起兵造反;接着,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志信在广东,也都相继响应,公开叛变;"三藩之『乱』"正式打响了。

上一篇:婚变:改嫁新娘 下一篇:傲气皇妃

西岭雪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