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制造/大江东去续集(出书版)(37)

下午,测试在大伙儿的积极主动之下,迅速完成。柳钧看着每一个数据出来,当事人都郑重其事地签名画押,他心里觉得异常讽刺。而当然,这些投资都最终计入他们前进厂的报价单里。

傍晚,柳钧被副总派遣的职员领着参观工厂。令他想不到的是,在这样一家国营大厂里,见到的核心设备也都是国外进口。而国产的新设备,用领路职员的话来说,质量比改革前造的还差,不是偷工减料,就是死抄硬凑。总之这一天的所见所闻,让柳钧有点儿六神无主,全没有样品获得承认,可能获取巨大订单的喜悦。他试图找出符合逻辑的理由,可是没有,他无法想通这一切。

等柳石堂带着酒意,眉开眼笑地回来找儿子,见儿子正脱下西装,与一帮工人技术人员在一起,对一台加工中心进行调校。柳石堂见到,在纯粹的技术工作中,他的儿子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很受现场众人的拥戴,与大家混得水乳交融,现场的人都喊他儿子“柳工”。柳石堂没去打搅儿子,而是叉手站在一边看着儿子兴奋地做事,这是儿子从小的乐趣。只是,这个傻孩子,白干的事情却干得这么积极,一点儿经济意识都没有。

一直等人群中终于爆发欢呼,柳石堂才上前扯住儿子。但儿子却被大伙儿请去吃宵夜去了。柳石堂做了儿子跟班,听儿子吃宵夜时跟大伙儿提他的工厂,他的产品,他的研发,非常自然而然地博得了技术人员的认可和拥护,他心里暗笑,其实儿子也有儿子的一套。

回头,父子俩拿着第一张订单和爽快开出的定金,又携产品去谈出口采购。不等柳钧说出汪总的提议,柳石堂早已想清楚,第一批的产品非做量不可,一举在抄袭模仿者成事之前将研发费用赚回,将利润赚足。当然,有样品在手,有满腹经纶的儿子现场流利而自信地解答技术问题,柳石堂如虎添翼。

回来,找谁制造的问题,摆上议事日程。虽然内贸有少量定金,外贸有信用证可以贷款,可七折八扣下来,应付生产有余,添置新设备依然不够。柳钧绝没想到,同样的机床,在国内竟然卖如此高价,简直是抢钱。而更高精度的机床更是遭遇技术壁垒,无法进入中国。这就意味着他设想中有些产品的开发将不得不无疾而终,因没有高精度的母机,就无法加工高精度的产品。在这个行业里,没有人定胜天这么一回事。精度,是靠一步一步地以现有科学技术提高母机性能而实现。

对于国家而言,落后就是这么被人联手抬价,毫无办法。而对于柳家父子而言,落后就是意味着不得不拱手将加工交给市一机,不得不让市一机分享高额利润,不得不向市一机袒露所有技术数据。

第 20 章

柳钧并非没考虑过让一家工厂机加工,让另一家工厂热处理,而且他也曾经由爸爸领路去考察。但是有精度合适设备的工厂却未必做得出精度合适的产品。柳钧的考察非常仔细,经常在车间一盯就是一天,可是他看到的是操作人员的野蛮态度,比如不按照说明的频率更换刀具,致使加工精度总是游离于公差极限;比如加工件并未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使得表面氧化严重。他与汪总提起此事,汪总给他讲了市一机当年因为合资日方苛求质量,一丝不苟地规范操作步骤,导致全厂工人罢工的光辉事迹。如今市一机员工的近规范化操作,那还是当年日方在质量上决不妥协的态度逐步培养起来。原来,整个行业落后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态度。

交给市一机,似乎是柳钧唯一的选择。而市一机被杨巡和申宝田接手后,因一直拿不出拳头产品,生产计划从来排不到两个月后,杨巡也揪心,既然柳钧这边抛出加工大单,双方一拍即合。对于市一机的郊区工厂的部分设备而言,这是起码满满一季度的产量。

但是,合同并不容易签署。面对柳钧递交的厚厚一份合同加附件,杨巡特意与制造业从业多年的合伙人申宝田会商。申宝田对于柳钧拿细致入微的操作办法做合同附件,倒是见怪不怪,他接触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外商往往都有极其苛刻的要求,只要与要求合拍的利润也能保证就行。但是合同中的保密条款,与合同约定市一机不得单独从事类似产品生产的条款,申宝田持保留意见。

杨巡却是微笑,“大哥,你何尝见过类似条款真正见效过?”

杨逦更是补充一句,“甲方只是一个书生,和一个书生的父亲,滑头小老板。”

申宝田道:“起码按下一个人,滑头小老板可能比较懂规矩,书生有时候反而难弄。呵呵,杨总你有办法的。”

阿耐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