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飘香(4)

作者:司严 阅读记录

在他回乡的第一年,他和木梓的母亲结婚了。两个人是在工厂当工人时认识的。木梓的母亲温顺、善良、勤劳、贤惠。她崇拜木一凡,视其为一生的幸福依靠。所以,即使木凡一无所有,她仍然无怨无悔地跟随他来到这个一贫如洗的家。

本来他们打算结完婚就搬出去单过。但是,木梓的奶奶因为患病多年在两年前去世了,木梓的爷爷没有任何办事能力,两位叔叔又到了成家的年龄。此时,木一凡拿出了长子和大哥的威信和魄力,决定不分家。尽管木梓的母亲不同意他这样做,但是,当大哥的木一凡还是决定帮助两个弟弟成家立业。

当时正处于吃大锅饭的时代,尤其是在东北农村,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全部来自粮食。男劳力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以挣公分的方式计算劳动报酬。粮食丰收之年,村民们的生活还能宽裕一点。逢年过节,生产队还能杀猪宰羊犒劳一下村民。

孩子们不仅可以买新衣服穿,还能到村上的供销合作社买点零食吃。那些所谓的零食,其实就是那种用甜菜熬出的糖浆加工出来的糖块,有橘子瓣型的、球形的、三角形的、半圆形,五颜六色的各种形状都有。冬天里,大人和孩子们还能吃上藏在雪中的冻梨。那是孩子们一年当中最幸福的时刻。

由于生产力极不发达,种地基本靠天吃饭,参加集体劳动搞平均主义致使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下,加上粮食产量本来就不高,而政府摊派的公粮任务又必须完成。这样下来,一年到头,每个村民家里根本没有什么积蓄,只能维持温饱而已。

木梓的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承担起了这个光棍之家的全部内务。做饭,浆洗衣服,养猪养鸡,照顾两个小叔子。这个看似就要落败的家因为她的到来终于有了温暖和希望。

随着木梓和两个弟弟的出生,通过木梓父母辛勤劳作和勤俭持家,再加上木梓两位叔叔的任劳任怨。他们的家里虽说没有什么存钱,但通过东挪西借,两位婶婶也陆续进了这个家门。

然而,叔叔和婶婶并没有因为大哥大嫂的辛劳付出而心存感恩。木梓的二叔结婚后,二婶立刻闹起了分家。他们带着婚后的新家产欢天喜地过着自己的幸福生活去了,却把结婚欠下的债务留给了大哥大嫂。老叔结婚时,因为旧债加新债彻底掏空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更让木一凡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弟弟和弟媳却认为是他们私藏了家产才使这个家这么穷。所以,木梓的老叔结婚后立刻将大哥一家五口赶出了这个老窝。

一心一意为自己的同胞兄弟甘愿付出的木一凡终于尝到了亲情的冷漠。他的弟弟不但没有分给他们任何家产,就连一口腌菜的大缸都不许带走,还把家里的全部债务强加给了他。而木梓的爷爷居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带着那一代天下无不是父母的传统孝道和长兄如父的责任担当,木一凡带着媳妇,领着木梓和两个儿子,怀着无尽的伤感和失落又一次白手起家。

在村子最东面紧靠大片树林的边缘,他们用亲手制作的土坯盖起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小家。新家虽然矮小昏暗,缺东少西,但木一凡依然干劲十足。因为木梓和两个儿子就是他们未来生活的希望。

由于生活所迫,木梓的母亲也要参加劳动,两个弟弟需要照顾,木梓一直到十岁才上学校读书。虽说家里很穷,但她聪明、乖巧、懂事。她经常带着弟弟们到村庄东面的树林里和水库边玩耍。在那里,木梓度过了她童年最美好的时光。

木梓家和叔叔们分家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广大农村刚刚开始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和牲畜都分到了各家各户,种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农业税和公粮还是要交的。

包产到户的政策让农民有了自主经营权,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劳动致富的积极性。种好地多打粮,成为当时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最有效途径。

毕竟是闯过江湖的人,木一凡还是有一定的经济头脑。他不仅相信种地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他还知道科学种田的重要性。从选种、换茬到秋翻保墒,样样显示出种地行家里手的水平。

经过几年的努力,木梓家的经济条件虽然算不上全村最好,但起码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直到木梓升入初中,她们家终于住上了土坯加红砖混盖的三间新房。生活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别人家有什么,她家也基本不缺。

这期间,由于取消了“成分论”,木一凡又一次迎来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因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较强的组织能力,他被乡政府聘为林场场长。木一凡独闯江湖数年,自持见多识广,不仅做事武断,而且形成了做事从来不求人的鲜明性格。哪怕是对自己对家人极其有利的事情,他从来不会卑躬屈膝。

上一篇:眼前人是心上人 下一篇:余年知贪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