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家的小花娘(182)

作者:奶酪西瓜 阅读记录

人又总是靠天吃饭,偶尔碰上个年不好的,米价就高了。

价格这东西,一旦高了就很难跌,随着百姓富足后,米价逐渐升高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骆康念多了书,又是在商人家庭里出来的,眼光和掌柜看在不一样的层面上:“哎,现在京城权贵还是银子用的人多一些。铜板就小打小闹。”

掌柜是经历过当初三州饥荒米价飞涨的,骆康没有经历过,没有米价飞涨那最直观的感触。两人关注的点不同,一个聚焦在小事上,一个放眼在大环境下,想法当然不同。

话不投机,当然没啥好多说了。

两人一个仅仅只是掌柜,一个仅仅只是刚通过科举的学子,当然没想到自己随口聊的话,正切中在天下不少敏锐之人心头。

天下农户学子中,未雨绸缪的人总是有的。一封普通不过的信送上了傅府,摆在傅尚书的书桌上。

在京城科举结束的欢腾中,天下无数人与往年并无不同,依旧身在其位,关心着无数琐事。

议亲结束后的三天。

傅尚书如常处理着手上的事物。

傅辛夷的花铺选了三天后开业,说是花铺里几个帮手连夜背书,考核都合格了。她寻人特意挑选的最近的良辰吉日,谁想就靠得那么近。

左右再拖也不好,开业日子就此敲定,不再改动。

云家派了几个守卫放在傅府保护傅辛夷,傅尚书用着也挺顺手,让他们偶尔传点傅辛夷的消息回去。这些算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就算被谁知道了,不过也就以为是傅辛夷身子恢复,云家多来过问两声。

他拿过桌上一封信,看了眼名字,快速拆开来看。

信来自后湖的刘海刘大人。

因为封凌的缘故,他和刘海搭上了话。后湖信件出入不便,他到现在还是第一次得到刘海回信。

打开信封,他快速看下内容。

开头非常客套招呼了一声,说了点久仰大名之类的话,接下去就聊起了后湖的不方便,希望傅尚书能够体谅。后湖的不方便体现在太多地方,而刘海随意说了一句“夜不掌灯,日无所趣”,就将那寂寥感说了个十足。

说着说着,刘海就说在后湖感觉今年格外阴冷,上一回送来的黄册质量不太好,怀疑有部分百姓用料混了不该混的东西。当然这种机密没法细聊,便又多说了两句关于封凌的事。

他特意提了封凌自小日子不易。母亲去世,父亲生病,封凌竟还运气不好碰上过大旱三州。

三州大旱是什么个意思?

是三州的老百姓那一年的收成都不好。百姓收成不好,一个处置不妥当就容易出事情,官家储存的陈米全用来救急,还想出了官家借种子的方法让百姓缓了口气。

即使是这样,部分地方还是出现了缺米少粮的问题。百姓全都屯粮,越屯,那市面上能买到的粮食就越少,价格就越是昂贵。

转头有人饿死,尸体处置不当,那就容易惹出瘟疫。瘟疫处置不当,那更是大事情。

那一段时间大家日子都过得不太容易。傅尚书还未坐到尚书位置,一样为这事情忙到昏头转向。

“明明夏日已至,却没有去年热。”傅尚书不知道是刘大人写得巧合,还是他自己想太多。

如果真是天气有所变化,今年粮食或许收成就会比往年少。粮食少,税收就少。今年的决算和来年的预算便会都不太好看。

傅尚书知道自己就该如此敏锐。

唯有敏锐,才能防患于未然。

他将信收好放到一旁,提笔写起了奏本。户部或许得早些做准备,来应对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写着写着,他忽然就想起了封凌科举考核的卷子。

卷子上居安思危的举措,细想来确实很有道理。其实大多数官员都有这个意识,不过能归整提出来的,少数。

说起来……

“今年冬,虽然是有好好下雪,但确实是比往年都冷了一些。”傅尚书越想越觉得有粮食减产的可能性。

只是这些年百姓海运逐渐发展起来,沿海一带多喜欢种桑田以制丝绸。

丝绸税赋是高,但可以卖到更好的价格,对百姓来说就是能赚更多的钱。要不是上头对粮田和桑田有所限制,恐怕大多数百姓都会更乐意去种桑田。

奏章写得稍微婉转一点,希望陛下能够一样敏锐察觉问题。

傅尚书快速写完了奏本,将其放在边上晾干笔墨。

“老爷,小姐求见。”下人在门口给傅尚书。

傅尚书应了一声:“让她进来。什么事情?”

书房门敞开着,傅辛夷听到了这话,先探头朝着傅尚书讨好笑了笑,然后迈步往里走。

有求于人的时候,总归有点不好意思。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