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云霄(15)

作者:气势磅礴 阅读记录

父亲已经撤到了南京,经济界的事情,虽是战时,可还是得维持着。母亲没有随行,她回到了杭州。危急时刻,她说,她要回家。家里,还有大嫂和两个孩子。

家里人和大哥也很长时间没见面了,他最近连休假都没有。

我们都在担心着他,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抬头,就会在空中看到他的飞机,和日军交战的他的飞机。

其实,大哥的状态,也是此时沈以诲的状态。

我们也好久没联系了。

只有二哥和二嫂没有受太大的影响,他们一个做金融,一个搞测绘,依旧在杭州做自己的工作。

可是,这样乱中求静的日子还能维持多久,我们都不知道。

第 9 章

三哥没有回来,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他的面了。身为故宫工作人员,他和其他故宫人,正和士兵们一起,进行着一场拯救文物的大行动。

这次行动,后来被称为“故宫文物南迁”。

他们把文物看得比自己的命都重,因为,在故宫人的心里,文物是神圣的,是有生命的。

其实,这场故宫文物南迁,从1933年1月31日山海关失陷后,已经开始了。

最开始的时候,这些文物被分批运往上海,后来,库存上海的文物又分批运往南京。再后来,淞沪战役爆发,这些文物又分3路,在日军的炮火纷飞中,紧急西迁,运往四川。

整个文物万里西行,这一走,就是10年。

三哥是后来加入的。

那个平时看起来最不靠谱最吊儿郎当最没脾气的三哥,此时此刻,却担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

这场文物“南迁”,是一场举国合力。它绝对不是一个博物院院长,也绝对不是几个知识分子就能够做到的,这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无论性别,无关年龄。

只为文化的传承,只为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传承。

这场文物南迁,在后来,被认为是可以称作“奇迹”的壮举。

其实,当时,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尽自己所能,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

文物大南迁,不是一件易事。

而正是因为故宫人,大批的书画、瓷器、铜镜、铜印、玉器、原始文献等得到了保存。这其中,包括皇史宬和内府珍藏的清廷各部档案,明清两朝帝王实录、起居注,以及太平天国档案史料、《四库全书》及各种善本、刻本等。

但是,没有深入其中的人,根本难以想象它的艰辛。

一万多箱文物,故宫人光打包,就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由于运输途中可能会翻车、进水,所以,包装时费了很大的功夫。每件文物的包装,至少有4层:纸、棉花、稻草、木箱,甚至,有时候,外面还会再套上个大铁箱。

而这些,都是故宫人手把手,一件件打包的。

“南迁”之前,故宫人对每一件运出的文物,全部重新进行清点、核对、编号、造册。由专家、行政人员和领导组成5~6人小组,按照青铜、瓷器、书画、玉器等门类分头进行,记录人、审核人、唱票人、监理人都要签字。从北平出来的时候,每个箱子都有自己的编号。

故宫这套规范的文物清点、核对制度,保证了文物虽路途漫漫,战火纷飞,后来清点,却一箱不差。

途中,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有日军的炮火。文物的敌人,还有白蚁、潮湿、鼠患。

文物需要定期晾晒,每一次晾晒都有专家在场,有卫兵把守,有几个人签字。

晾晒过程中,很少有丢失、损坏的情况。

这也要感谢途中遇到的每一个村民。有时候,由于条件所限,晾晒文物的地盘不够,不得不占用村民的院子,他们会很慷慨地答应,尽管他们不知道这些瓶瓶罐罐是什么,那些卷轴又是什么,为什么那些人就这样小心翼翼地呵护着。

但淳朴善良的村民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他们不知道,其实自己在无意中参与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其实,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比制度更重要的,是人,是那些为了文物甘愿献出一切的毫无私心杂念的故宫人。

那时,故宫人的整个生命,就是为了文物的完整。

那是一份神圣的使命。

中华文化一断,永无补救之举。

故宫文物,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飞驰的列车、远航的江轮和翻山越岭的汽车,承载了故宫的万箱国宝,故宫人则承载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

最后,宛若原初的文物,看着没有丝毫变化,其实,已走过千山万水,跨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

平津陷落后,我到了上海姑妈家。

现在,上海的租界,看起来至少是安全的。

上一篇:等一颗星 下一篇:再生情劫之绝色明星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