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深庭风雪乱(136)

作者:东君词笔 阅读记录

这次的落榜,将江平多年来所有的努力都否决了,他已经对上学不存任何想法了。

成绩出来不到半个月,他就去了省城打工。叔叔和婶婶正在气头上,也没怎么拦他,任由他去了省城,他们还心存侥幸,江平出去打工,或许会因为打工的艰苦劳累而回心转意。

可他们却不知道,已经对继续学习死心了的人,又岂是那么容易,说回心转意就能回心转意的。若是在心底还留有一丝希望,或许还真能如了叔叔婶婶的心愿。

他们注定要失望,那早已有了定数的结局,被命运拨弄,改弦换乐已是不可能之事。

江平在心里早就打定了主意,他想要去参军。参军是所有男人共同的心愿,几乎所有的人在心底都藏着一个参军的梦,江平也不例外。在继续读书的这条路再也无法行的通之外,江平唯一能想到的就只有参军这一条路了,他身高足够高,身体也是极好。

江平自己做了打算,却未曾与父母做过商量,他是怕父母反对,也怕父母逼迫自己读书。他知道,对于识字不多的父母来说,没有比上学更重要的事情了。幸好他还有弟弟妹妹,他为能做到的,就由他们接替,他们办不到的,就让自己肩负。

江平想让自己的家里,既有军人也有大学生。在招兵系统开启后,江平毫不犹豫的就报了名,一切花销都是从自己打工赚来的钱里剩下来的,他打算是先斩后奏。

江平知道,若是一切顺利,父母肯定也会支持的。这是他从小以来的梦想,也是他身处绝境的别无选择,他从来都没想过在工地上打一辈子工,也没想过去饭馆端一辈子的盘子。

一切都如预想的一样顺利,报名,政审,体检,体侧都没有丝毫错失,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连老天都希望他去当兵,他还能说什么了。

梦想的实现,从来都不是平坦的一条线,实现梦想的背后,总是藏着无尽的曲折和艰辛,甚至还有绝望。当所有的路都被封死的时候,别急着垂头丧气,也不要急着灰心,从另一个角度看看,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机会。

已经山穷水尽,又何须顾虑再往前走一步,停在原地,只能是一无所有。如果多走一步,或许可以迎来柳暗花明,那为什么不踏出这一步呢?所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你遇到绝望了呢。

江辞的叔叔和婶婶在得知江平参军的事是在江平即将远行去驻地的时候,父母的心思都是一样的,只要儿女好,那也就由得他们。父母与孩子之间哪来的什么隔夜仇,前一刻还在生气,下一刻就在关心他们的吃住。

以前待在自己身边的时候觉得烦,如今将要远行,好久也不会再见的时候,又不忍他就这么离开。想起过往的种种,还清晰的就像是在昨天,所有的不好,都被选择性的遗忘,而从自己脑海浮现的,全都是最美好的记忆。

江平临走的那天,父母一直将他送到村外,看着江平在空中挥动的手,江辞的婶婶再也憋不住眼里的泪水,那早已被眼泪憋得通红的双眼,此时一如决堤的河。

江辞的叔叔,就不像婶婶那样泪流满面,他有作为父亲的威严,虽然早已不再是儿女眼里的英雄,他也绝对不允许自己失态,尤其是在儿女远行的时候,更是如此。

江平被分到了南方,与他一起报名的,就只有他一人被分去了南方。在踏上南行的火车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要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了。

第一次背井离乡,品尝思乡之苦却是在他刚成年的时候,同龄人绝大数都还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他确要去做翱翔蓝天的雄鹰了。

小时候,读余光中的《乡愁》,注意力总是放在‘这头’与‘那头’上,全然不懂他所表达的含义。如今想来,那将‘这头’与‘那头’分割的意象,都是那么的恰如其分。

儿时不懂的乡愁,懂得时,却以是远离故乡千里之外了。

最难熬的并不是日复一日的训练,也不是那哨声吹向时,即便睡得再沉,也得正衣束带,参加集合。最难熬的是圆月上于中天,心底却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月是故乡明’的时候,也是第一个年关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时候。

心底经受的痛苦,远远要比身体承受的痛苦更持久,那不断通过对肉体施加折磨,而获得的短暂快感,总是治标不治本。

江平从未想过自己会在军队待上八年之久,最初的三年,除了训练还是训练,没有假期,只能待在军队。以前从未在意的东西,在失去的时候才觉得其珍贵。三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可笼罩在他心底的对父母的思念还是未有丝毫褪色。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