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老屋(50)

作者:乃越 阅读记录

“这么快?”志勤疑问。

“我也不知道现在年轻人是怎么谈恋爱的。”秋美说道。

“八零后的年轻人,恐怕都如此。”李志勤说道。

“那,我们要好好准备一下。你看要不要叫上爸爸啊。”林秋美问道。

“我看,暂时还是稳妥一点。如果是定下来的话,叫上爸爸是可以的。现在第一次****,还是谨慎一点吧。”李志勤说道。

(四十三)

这几天立新是够忙的。从博士生毕业,当助教已有二年了。按资历,经过评审,可以晋升讲师。故这几天,立新忙于将这两年自己发表的文章整理上报,又要去医院,够辛苦的。完成下午的课程后,立新匆匆走出校门,赶紧坐公交回家。

从学校步行至地铁站,再搭地铁到曲阳新村赤峰路站,路上大约要花费近一个小时。下了地铁后,匆匆走进了赤峰菜场。已到了下班时间的菜场内,灯光通明,人头攒动。立新买了妈妈喜欢吃的番茄、鸡蛋、黄瓜、豆腐、刀豆、竹节虾,还买了肉骨头和蘑菇。付了钱之后,急急忙忙往家赶。

立新要尽孝道。在这个家里,立新认为最辛苦的是自己的妈妈。最能理解妈妈的也只能是立新。立新是跟随妈妈长大的。从上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直至大学,都是妈妈在照顾自己。立新小的时候,是与妈妈在淮南生活。当时,赵慧英是在淮南针织厂工作。针织厂办了个临时托儿所,离厂还有一里多路。那是条煤渣路。每天妈妈总是要背着小立新走这条路。遇到刮风下雨、霜寒冻地、道路泥泞的时候,妈妈背着小立新一步一趋、蹒跚艰辛地前行,每走一步,都要留下深深的脚印。那时,妈妈的脚印,在小立新的心里,撞击成一种无名的冲动。即长大后一定要对妈妈好。托儿所小朋友有时要欺负立新,妈妈总是告诫立新要忍耐,忍耐并不等与懦弱。凡事礼让不吃眼前亏。

立新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把立新送到了爷爷、奶奶身边。爷爷奶奶家在四川路横滨桥的长春坊。石库门老式建筑的民居。爷爷家是个大家庭。爷爷奶奶大姑住二楼,两个叔叔和小姑在底楼。由于妈妈和立新的户口在安徽,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立新一家三口人,只能挤在二楼的亭子间。大姑父****前,是虹口区一个中学的教导主任。由于受爷爷的牵连,被红卫兵造反,打残了身子,至今腿脚不便,也没有孩子。所以,他们对立新视如己出,非常疼爱。因爷爷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干部,在吴兴路增配了一套三居室底楼住房,故让大姑搬了过去。立新随妈妈调回上海后不久,立新三口人就住进了原先大姑住的后厢房。

因为立新是长孙,爷爷奶奶对立新教育严格。希望立新要有自立生活能力。大姑姑沈洁搬出去后,妈妈要担负全家的家务。别人总认为妈妈很强势,其实,妈妈内心很脆弱。妈妈骨折,第一天夜里是立新陪夜,立新亲眼看见妈妈流泪。妈妈在沈家,既要伺候公公婆婆,又要照料两个小叔子和尖嘴利牙的小姑子,但甘于忍受,并无怨言。妈妈由于自家景况贫穷,出身卑微,故在沈家非常谨慎,做事认真。她从没凭借公公是享受局级待遇的市府参事室的老干部而恃强傲物,也没有秉持公公的人事关系而为家庭谋利。自己也是与丈夫分隔五年,按夫妻分居政策调回上海的。调回上海的单位也是自己联系的,并没有沾爷爷的光。这一点,爷爷奶奶和大姑都很肯定妈妈,只不过是妈妈嘴不肯饶人罢了。妈妈要上班,又要买汏烧,的确辛苦,立新也跟着妈妈学做家务,有时也帮着料理。立新的大舅是电工。立新就跟着大舅学习电工知识。开始学装矿石收音机,后来会装黑白电视机。家里最早的九寸黑白机,就是立新从宝山路旧货市场买零件组装的。

妈妈和立新报进户口后,父亲从服装研究所分到了一套住房,立新一家三口人就搬到了欧阳路的两居室的老式公房。2002年,他们卖掉了老式公房,在玉田路、曲阳路交叉口,买了一套高层建筑的三室一厅住房,生活逐渐稳定。自己也从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生一路走来,虽不容易,但总体是平稳的,这与艰苦朴实的教育和严以律己的家风是分不开的。这次尽管父母都住院了,但立新并没有沮丧,也没气馁。他认为,家中虽遭遇不幸,遇到暂时困难,但只要有勇气面对,努力克服,总能度过难关。他白天上班,晚上跑医院,还要面对职称评定,自己合理安排,并不怨言。

在对待彤彤的问题上,自己也很坦然、淡定。立新认为,婚姻是一种缘分。缘起缘聚,缘分缘散,是正常的关系。彤彤能够与自己勇于面对挑战,同于克服困难,共度难关,那说明总体上是好姑娘,值得自己一生珍惜,;反之,彤彤不能面对,怯于退却,那也,无可非议,自己决不可太执着,一切随缘。立新有着自信。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