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老屋(52)

作者:乃越 阅读记录

“各位老相识,今天我们四人难得有机会在一起喝咖啡聊天。我想,外面的天气不好,里面的人不多,我们可以尽心聊一聊。那天,我觉得大家都谈得很好,也很专业,比较投入。特别是对诊疗所所做的贡献评价很高,我觉得很欣慰。这也是我们今后要想把诊疗所办下去的动力支撑。另外,我那次在城隍庙的建议,你们各位看如何?”莫荃先发发言。

“莫荃老弟,你让我们四位见面,聊一聊诊疗所的事,的确有必要。你不叫我,我这两天也要找你。那天的发言,我非常赞成。你没发言之前,我的心就像这几天的天气一样,或阴或热,确实没方向。

但那天你讲了后,沈老师也讲得很到位。所以,我这几天考虑,诊疗所要改革,要市场化。时间也很紧了,国庆后要签约。三个月内要动迁,趁秋葵还没回之前,拿出方案最好。雨桐你看呢?”林友兰说道。

“莫院长提议我们几位碰头,我认为很有必要。刚才两位讲的,连同在城隍庙的各位发言,我都赞成。刚才大哥讲到的时间的确很紧了。我想,今天是否暂定两个问题。一个是诊疗所如何办下去;一个是谁来承接诊疗所,也就是第四代接班人。首先,我想,诊疗所可以考虑与医院合作,这样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可解决医疗费报销和扩大经营范围,适应时代发展。我们现在収治的对象,主要是教会的道友子弟,还有教会资助的弱势群体的子女,将来我们的服务对象仍然是以他们为主。听说,现在有的区县宗教团体也在办自闭症所,收治对象也是教会资助的对象。其次,我想诊疗所现在可考虑接班人了,我也七十多了,最多也只能干三、五年了,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我还想学莫院长,写一、二本书,留给继任者,为他们提供借鉴。至于办诊疗所的资金问题,倒是要考虑多方筹集,最好政府能给与一定帮助。比如,能否提供合适得地方,价格适中。”林雨桐说道。

“林教授讲的可以考虑”,沈洁发言了,“城隍庙聚会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是如何把诊疗所办下去。我已与教会的几个领导都通了气,他们表示坚决支持。教会的想法是最好与徐汇区联系,能与中心医院挂钩。因为我们的诊疗所在徐汇,而且収治对象虽然是教会有资助,但绝大多数是在徐汇,可以方便就近地区。因为有的区县教会已经在办自闭症所了,发展下去,将来有可能各区县都有诊所。诊疗所还是另找地方,不要办在大医院,相对独立,保持原有本色。资金可以多元化,经营方共同筹集。当然,可以让政府方面出一点力。帮助解决选址,完全要走市场化,我们的力量有限。我的意见是我们要依靠政府和教会。尽量发挥他们的作用。至于接班人吗,林教授有没有合适人选?提供大家讨论?”沈洁说道。

“沈老师的想法很好,我也说几句”,莫荃接着沈洁的话题继续说到:

“我认为,诊疗所与徐汇中心医院合作是可行的。本来,我也跟闫院长谈过,闫院长表示支持,还建议是否放在仁东医院。现在大家考虑徐汇中心医院,因地制宜,方向是对的,可以接触一下。由沈老师斡旋,可以市级教会团体出面与中心医院谈;也可由友兰大哥自己出面,让区政协与区政府谈;也可我出面,让闫院长或者李国兴院长找徐汇中心医院谈,共同努力。至于接班人问题,雨桐提人选比较妥当。”莫荃说道。

“雨桐,有没有合适的人选,这方面你有发言权。”林友兰说道。

“我们诊疗所看上去好像我一个人在看病,其实不然。从雅萍姐开始接手起,诊疗所陆陆续续前后有二十多位志愿者前来帮忙。他们都是无报酬,甘心情愿的、无私的,努力在为病患服务。少者半年,多者二、三年,雨欣前面就有个医大研究生叫丁晴,干了二年多了。后来嫁给台湾小伙子,随人去了台湾。还有个叫金美芳的,也干了一年多了,后来生小孩了,反正,诊疗所的人流不断,但真正要选合适的人才,真不多。我们看中的,人家不愿留,没看中的,人倒是有的。谈起待遇,恐怕没人了。”林雨桐说道。

“惠欣行吗?”友兰又追问。

“惠欣,我还没有与她接触。要说人选,目前她是最合适的,是博士生,学历高,人品好,有爱心,不容易找。我怕将来埋没人才,所以,没敢提出来。”林雨桐说道。

“的确如此。”沈洁感叹道。“要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到我们诊疗所工作比登天难。万一本人不愿意,连志愿者都做不成了,的确尴尬。”沈洁说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