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上玉兰(11)

作者:馨仪 阅读记录

“妈,有个男生给我写情书。”那佳走到妈妈跟前,苦恼地倾诉。

“哦,多久了?”

“之前写过一次,我扔了,没想到他又写”那佳脸上写满了对男生的嫌弃。

“别理他”

“哎呀,走在路上,他总是盯着我看,可烦了”

……

那佳妈妈已经施施然去干别的了,独留那佳一人在原地凌乱……

那佳这个“妹妹”羡慕妈妈这个“姐姐”身上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淡雅的气质,举重若轻的说话风格,尤其是那一头黑亮柔顺的秀发,那佳妈妈的秀发有一种电视上洗发水广告模特的既视感,不同的是,模特的秀发是摄影加特效处理后的效果,而妈妈的头发则是纯天然的,据那佳观察,那佳爸爸喜欢那佳妈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那一头乌黑柔顺的秀发。那佳爸爸早年出去打工回来,偌大的行李包裹露出一个弯弯的形状,那佳好奇地抽出来,是一个发卡,淡淡的黄色,上面有一朵小菊花,她很惊喜:“爸,谢谢你还记得给我带礼物。”说完就准备带头上照镜子臭美去。

“那是给你妈妈的,这是给你的。”那佳爸爸从里面抽出一个笔记本,厚厚的,牛皮的,透着一股迂腐的学究气。

那佳撇撇嘴,不情愿地交换过来,这也太偏心了吧。

早上,那佳妈妈坐在梳妆台前,梳头,编辫子,那佳窝在旁边,手托着下巴,眼睛直勾勾的盯着那一头秀发,看着自己这一顶一天不洗就抗议、贴的像锅饼的三千烦恼丝,真想换一换啊。

“妈,你的头发那么好,为什么我的不好啊?”那佳无比委屈。

“你的也很好啊”

“没有你的好。”

那佳妈妈被这样的问题纠缠过N次以后,不得不说出了真话:“你的随你亲妈。”

“好吧。”那佳终于肯无奈地接受了,不再追问了。

因为从小就知道自己是领养的,所以那佳没有一般孩子那么爱胡闹,懂得适可而止,掌握分寸。

第6章

初中毕业后,我和田子去县里读高中,那佳去濮阳市里读中专。这次中考,那佳发挥失常,没有达到县高中的分数线。作为那佳的朋友的我们和老师们,都替那佳感到惋惜。但是,感到惋惜的,或许仅限于我们。那佳的行为一如往常,看不出遗憾或者哀伤。当时,县高中的收费标准很高,一个人一年收费近2000元,在千年之际,那时物价还不高,这对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纵使不需要砸锅卖铁,掏空家底,也得卖掉半年的粮食——小麦或玉米,才能够攒齐这一笔钱。而读中专的费用,相对来说就少很多,这对过惯了田园诗生活的那佳养父母来说,并不会造成太大的资金压力。

中考后最后一次回校,那佳办完手续就走了,神色如常,脚步匆匆。当然也没有顾及我们留恋的目光,和我们想一起叙叙旧的心情。之后,我们就很少联系了。毕竟,在那个没有网络、电话只有大哥大的时代,我们想联络一次并不容易,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囊中羞涩。想见一面的话,骑自行车得骑几十公里,这对很容易饿的肚子着实是一种折磨。尤其是路过路边的小摊,卖葱花饼的、凉皮的、烧饼的,那油油的葱花蛋香,浓浓的椒盐芝麻香,能把饥肠辘辘的我们馋死。

三年高中生活忙忙碌碌,时光流逝,转眼到了高中毕业时光。我们三人打算聚一聚。为了这次相聚,我们用了半年的积蓄。三年时光,我们每个人都有变化,这种变化是美好的,每个人都迎来无需粉黛的花季。当然,这里面最漂亮最靓丽当属那佳。那佳依然留着往常的中分齐肩短发,头发细碎柔直,迎风微微拂动,阳光下闪银光,如此明媚动人(此处应有注脚,想必是一大早刚洗的头)。高中生活是闭塞的,而中专生活却相对开放,所以我俩跟那佳一起看起来有点懵懂有点呆呆的。

那佳说要带我们去濮上庄园去玩儿,我们很期待。从县城坐车到濮阳,需要两个小时。濮上庄园是以绿为主以水为魂的生态园。走进去,一片辽阔的绿草坪映入眼帘,再往前走,有流水潺潺,小鱼嬉戏,漫步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顿时让人感到生机盎然,心情舒畅。我们在绿草坪上奔跑,在阳光下追逐,这种感觉让我想起电影里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贵族少女,昂头挺胸,拖着长裙奔跑,对远方、对未来充满期待。期间有收费照相的经过,在我们三人周围徘徊,一遍遍游说着我们去拍照。我们三人由于再三,最终狠下心来,从紧巴巴的预算中凑够了照一张的费用,于是,我们三人躺在草地上,手伸向空中,随着摄影师按动快门,一张记录我们三人花季的唯一的一张合影诞生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