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上玉兰(46)

作者:馨仪 阅读记录

皓书讲的过程中,大家纷纷点头,有的拿起笔,在本上开始做笔记。’

沈静示意要继续发言,皓书看到,说:“好,现在请沈静同学发言。”

沈静说:“我的研究课题是海德格尔的,所以也有一些从海德格尔的角度对巴门尼德的看法,想分享给大家。从巴门尼德开始,历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过中世纪,以至近代哲学的实体概念,“存在”始终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然而,海德格尔认为,西方的形而上学史就是一部存在的遗忘史。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形而上学虽然一直要求研究存在,但忽略了存在者和存在的差异。传统的思维方式采取主客二元论的认识框架,存在被看做摆在面前的对象,我作为主体对他进行抽象的把握。简单来说,存在作为对象,我去认识存在。存在与我比肩而立,它是对象,我是主体,我去认识它。这样的思维方式,在科学中使用是有效的,对追问存在物是卓有成效的,但去追问存在就有问题了。因为,存在和存在者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海德格尔从词源上还原存在的本意。从being回到to be,存在不是凝固化的,显现出来摆在这里的对象,是存在者。分析存在者,如石头,只能分析出硬度、大小等物性,绝无可能分析出存在,因为存在隐而不显。存在始终处在生存中的to be,是生生不息的。

但是,尽管一切存在者因存在而在,但如果要追问存在问题,依旧要通过一个存在者,这个存在者就是人。

因为,与其他存在相比,如桌子,桌子也存在,但存在隐而不显,人却始终处在to be的过程中。每个人和自己的存在是融为一体的,存在通过我的活动显现。换句话说,人区别与万物就在于始终处于to be 之中,活动让存在得以显现。因此,我们需要人这种在者,去追问存在问题。

海德格尔说,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这种在者,称之为“此在”(Dasein)。存在问题的落足在了人这个载体。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而不称之为“人”,因为从人的角度是从万物中的一类东西来讲。人和石头一样不过是万物中一类存在者。海德格尔要突出的是,他与万物不同。他是由存在规定的,他对自己的存在是有所作为的。人独一无二特点在于,他是此在。此在是存在的林中空地。密林中的天光一泄。”

……

发言者讲的好,大家听得也认真,就发言中提到的知识点,大家提出疑问,交流思想和看法,学术沙龙渐入佳境。

等到学术沙龙结束时,已是21:30。皓书做总结发言:“今天我们的首届宿舍学术沙龙开的很成功,大家准备的很充分,发言很踊跃,我本人也是受益颇多。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皓书带头鼓掌,大家也鼓起掌来,气氛热烈、融洽。

结束后,宿舍里充满一种虔诚的肃穆的氛围,陈彬保存后录音资料,大家洗漱,准备睡觉,期间偶尔说人说几句话,语气都温柔了许多。大家都为舍友的精心准备和答疑解惑而心生敬意,越来越爱这个宿舍了,什么吵架、拌嘴、冷战,都已经消弭于无形,转化为心心相印和惺惺相惜了。

是夜,四人都睡了一个好梦,大家第一次感到睡的很荣幸,感觉能和这样有学问的同学当室友,颇感荣幸。经过这次沙龙活动,大家都有被鼓舞到,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生活上。

第27章

在日本的日子依然平淡,却也氤氲着一些变化。约会,是情侣间的日常。田子和赵亚生也是如此,在约会中,俩人的感情也慢慢升温。

周五下午,临近下班,田子坐在班上无聊,这时收到赵亚生的一条信息:“明天有什么安排吗?要不要去看画展?”

田子问:“去哪儿看画展?”

“去博物馆。现在博物馆正在进行中国国画展览。”

“好的。”田子回答。

第二天,两人于10点左右来到博物馆门口,检完票,赵亚生带田子来到中国国画展区,一幅幅国画装裱成框,挂在墙上,烘托出浓郁的古风古韵。

“这里藏有很多中国古代珍贵的国画,今天,我们不谈这些画的遗失,只谈画作本身。”赵亚生为这次观展定调。

田子庄重地点头。二人缓步游览。

前方一幅《红白芙蓉图》映入眼帘,一幅是白芙蓉图,一幅是红芙蓉图。赵亚生讲“这是南宋画家李迪的作品,《红白芙蓉图》,李迪擅长描绘花、鸟、动物,这幅画是南宋院体花鸟画中的最高杰作。

从构图上而言,作者打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只选取折纸和花卉的姿态部分进行组织。先以细笔勾勒,再填以重彩。画面布置比较紧凑。”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