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上玉兰(64)

作者:馨仪 阅读记录

第四,是要辩证地看问题。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从和婆婆开始生活在一起,开始有摩擦,矛盾,俩人开始磨合,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俩人之间也会有感情的,都会变化的,多少都为对方着想,所以要能够看到这种变化,不要总是陷入过去中,很多矛盾都是因为彼此不理解对方造成的。”

“你很擅长把哲学思想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啊。”皓书感叹。

“那必须的,理论联系实际,不就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嘛!”张琳答。

“如果是在战争年代,你很适合做我党军队中的政委工作,”皓书言毕,连发三个点赞表情。

“哈哈,不敢当,不过它们之间的确有很多相通性。”张琳回复。

皓书表示受益匪浅。结束聊天后,皓书把聊天记录截屏发给了田子。

皓书想了想,又添上几句:“可能她说的比较专业,理论性比较强,你不是学这个的,不懂这些,但是根据个人的情况,需要稍作调整吧。我的理解是,首先,和你婆婆沟通问题时你要保持一个理智的态度,不要激动,吵架不能解决问题。其次,要就事论事,坚持两点论,既要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也要给对方留有改进的空间,这样双方才能以一个积极的态度,朝着一个处好关系的目标共同努力。最后,沟通时要说重点,抓大放小,一语中的,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老人理解力会有所下降,说的太多的话,她们分不清哪是重点,可能还会把你的意思理解偏了。沟通效果反而不好。”

田子把截图保存下来,说要多看几遍,好好消化一下,谢谢皓书。

第35章

周末,那佳去新华书店买了《浮生六记》和《边城》,走出书店,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撒下来,普照大地,淡淡的书香混合着阳光的味道,很好闻,像一味心灵的补品。那佳左手拿《浮生六记》,右手拿《边城》,踌躇两端,不知先读哪一本。很巧合,这两本都是沈姓人写的,一个是在清朝,一个是建国前,相隔近两个世纪,却造就了中国文坛上的美学佳作。

那佳拍了两本书的封面,发给我,问:“书买了,但作为一个N年没有读过一本小说的人,我不知道该先读哪一本才好。”后面接了一个苦笑的表情。

我回复:“这两本书对应的是女人的两个阶段吧,一个是讲恋爱,一个是讲婚姻生活的。《浮生六记》描绘的是婚后的幸福生活的,而《边城》讲的是一个船家女单纯而朦胧的爱情故事。”

“嗯,那我还是先读《浮生六记》吧,毕竟闯荡社会这么多年后,姐早已对朦胧的爱情不感兴趣了,但是未来的婚姻生活还是很期待的。”那佳说。

“好,那就先读《浮生六记》,去随作者看看乾隆时期的江南风景,相信你会爱喜欢上它的。”我回复道。

对话结束后,那佳把《边城》收起来,打开《浮生六记》,开启读书之旅。

这天,那佳又来到某公益机构,她新买了四大名著准备给蓝田寄过去。走到门口,看到一个在招募志愿者的公告。原来,来自贵州的一家慈善基金会发起了一项爱佑安生项目,帮助6个少数民族孩子完成来北京**的梦想。通过20天的线上筹款活动,为孩子们凑齐了来京的费用,北京这家公益机构负责接洽活动,包括带领孩子们游览**和故宫、游览清华大学以及去北京动物园和海洋馆。

那佳一看是来自贵州的,就跃跃欲试。她向张姐自荐,说可以负责游览**和故宫的部分。张姐了解那佳资助的孩子在贵州,就向单位积极推荐,最后负责人和那佳沟通了时间和项目内容,确定了下来。

张姐和那佳说,这次负责领队的老师有一男一女,女的叫向阳,她是一位从事多年公益活动的资深人士了,跟孩子沟通很有经验,你可以和她多聊聊。那佳点头。

根据项目的行程安排,那佳早早在车站等待。接到之后,带到酒店,安顿好住宿。因为第二天一早就要去**看升国旗,那佳就没有回去,和向阳住在一起,标准间。

第二天凌晨3点,大家就起床赶往**。外面依然是黑夜,偶尔有一处灯光,照耀出微微寒气,6个孩子兴奋不已,期待的眼神不放过深夜中的每一处可见之处。

凌晨5点,孩子们准时来到**广场,现场参观升国旗仪式。“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孩子们稚嫩的声音附和着军乐队的伴奏,他们自己甚至都不敢相信,结束了还一直问身边的老师“我们真的站在**广场看了升旗啊?”。

那佳和向阳以及另一位男老师从三面包围着6个孩子,护着孩子们的安全。看着孩子兴奋的手舞足蹈的样子,三位老师不禁也开怀大笑。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