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不见月(673)

作者:青衣呀 阅读记录

两人忙快步回到厅里。

女郎们也停止了打闹嬉戏,一齐举目前望。

只见数十丈外,广运潭连接浐水之处,有数百条小斛底船相继下水,彼此首尾相接,徐徐向望春楼行来。每船的船头都挂着一模一样黑框红漆底的招牌,上头依稀有字,看不清楚。

圣人大感新奇,扭头问韦坚。

“这是爱卿做的新样花巧?”

韦坚忙道,“臣不敢以人力附会民意,圣人眼前所见,皆是百姓心声。”

几个女郎哗啦围过去,扒着围栏踮着脚尖凝眸张望。

艳色衣裙排成排,被风吹得同向款摆,一鼓一胀,黄的红的紫的青的,吹散开比垂在腰下时颜色清透得多,招摇在男人的眼睛里,轻忽又佻达,像许多个透明的泡泡。

李隆基微微眯眼,感受到新鲜的刺激,激动地拍拍杨琦的屁股,令她空出缝隙,方便他向前探身。

他原本就坐在三楼最靠前最居中的位置,整个人像只睡到中午才悠悠醒转的懒散大猫,往清爽的风中探出看似迟缓笨拙,实则仅靠胡须颤动就能探测出风向的敏锐面庞。

女郎们的裙子几乎就要飞到他脸上了,带起香甜的脂粉气息。

李隆基到底是个浪子,伸展手臂虚虚在空中一挽,作势要掀开,惊起她们此起彼伏装模作样的尖叫和嗔怪。

可是杨玉知道,他并没有在期待投怀送抱。

李隆基对女人的需求已不再是实打实的那部分,而是局限于眼睛、鼻子和耳朵,甚至仅仅是氛围的享受。

他喜欢被蜂蝶围绕,香气扑鼻,却经不起更多挑逗了。

杨玉伸手压住少女们嘈杂的闹腾,仰着下巴娇声问。

“那牌子上写的什么?”

一个穿杏色衫子的女郎极目努力辨认。

“是……广,陵,广陵郡,广陵郡在哪?”

李隆基摇头感叹她的无知。

回首四顾,张若虚不在,张九龄不在,贺知章不在,他被这优美的南方地名掀起的浪漫情绪,同谁说才不是对牛弹琴呢?

他顿时有些落寞,软软的把头搁在杨玉肩膀上。

李林甫出列,为难的接了半句。

“这个,臣记得,李白去岁的新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小娘子记得否?”

那女郎跺脚撒娇,“原来就是扬州啊,扬州有什么了不起?”

她又望一望,愈加兴奋,再报告。

“诶,真的是扬州!那船上堆得是扬州产的铜镜、锦缎、海味……圣人,这是扬州来纳贡吗?”

她开了头,别的小娘子也跟着七嘴八舌叫起来,叽里呱啦。

“对对对,这艘挂的牌子是晋陵郡,全是绫子!”

“会稽郡的是大铜器,青牛铜炉,白象铜炉,还有纱罗,也有绫子,这边的绫子叫吴绫。”

“南海郡的贡品才好呢!有玳瑁、珍珠、象牙、沉香!圣人,妾能下去船上瞧瞧吗?”

“妾想去豫章郡船上看看,豫章郡擅烧瓷,酒器、茶釜、茶铛、茶碗都是一流的,圣人您瞧,那酒壶的青色多么漂亮!”

“妾是始安郡人,家乡盛产翡翠、蛇胆,蛇胆能明目!你们快找找,始安郡在哪?”

说话间头排的五六条小船已近在楼下,后头一排排肩并肩整整齐齐展开,数百艘小船把从望春楼直到方才小船下水之处的一整段水面铺排的满满当当。每条船头都站着撑船的人,打扮相同,戴着大斗笠,穿宽袖衫,着芒草鞋,仿佛吴楚两地寻常庶人模样。

打头的船工回身招呼后人,仿佛是个揽总的指挥,把手高高举过头顶,在空中一抓,握拳,收拢散碎的歌声,再从头唱起。

这回离得近了,一句句极清楚。

“得宝弘农耶,弘农得宝耶!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看唱《得宝歌》。”

三郎就是李隆基的排行,百姓尊仰圣人,明面儿上一套尊称敬称,背地里都爱叫他李三郎,又是亲近,又是爱不释手。

听到这句,连杨玉也有了兴致。

“弘农得宝?这词儿新鲜又吉利,当真是乡野山民编的?”

韦坚但笑不语,并不解释。

那头船上又有动作。

每艘船的船舱里都钻出一男一女,男的着白衣缺胯绿衫,锦半臂,偏袒膊,用红罗抹额,叉着腰与船工们一道唱和。

加入这群新人后,合唱由单纯的孔武有力转为更加富于技巧的唱腔,高音处愈稳,低音处愈沉,回环往复,音韵虽简单,听起来却不单调。

妇人们则各色鲜服靓妆不一,环绕儿郎舞蹈。

夹水道两侧布置的几处高台上,加入锣鼓、长笛、胡笳等乐器伴奏,一时间乐声震天,比上元节斗曲还热闹。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