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不见月(895)

作者:青衣呀 阅读记录

杜若脑子里顿时乱了套,数字和刀光交替,闹得她心口狂跳。

一会儿是阿布思说,圣人故意把皇甫惟明的河西兵交给哥舒翰带,开战前非得熬鹰似的把兵给熬熟了,不然指挥不动;一会儿是圣人逼迫三万同罗兵与七万五千河西兵争先冲锋,看谁先下得了决心,踩着同僚的命拿下石堡城;一会儿是安禄山麾下十七万渔阳铁骑;一会儿是长安百万人口毁于一旦。

李璘的神色黯淡下去。

他本来是个潇洒的年轻人,对帝国的风雨飘摇并没有感到多少痛苦,方才圣人突然说要启用他去江东,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西湖泛舟,负剑执酒。可是杜若的犹豫刺伤了他,他想挪开视线,给予她足够空间,但电光火石间,脑海中已浮现出另一道成熟而富于魅力的身影。

他比得过吗?

他有足够的时间追赶吗?

李璘缓缓转身面对李隆基。

“儿子虽然遥领江东多年,但从未仔细参读过郡县州府的往来信函数目,亦无相熟官员,骤然亲身前往,即便手持圣旨,恐怕政令也难通行。儿子想向圣人讨一个人。”

杜若吃了一惊。

李隆基轻快地抬手,“朕准了。”

杜若急得向前一步。

“圣人,民女不愿意!”

营帐中鸦雀无声,杜若和李隆基久久对峙,杜若眼底酝酿着澎湃敌意,李隆基却气定神闲。

只有杨玉下意识将目光投向李璘。

这位即将被推上前台的皇子,完全没有意识到命运的陡然转折,还沉浸在微不足道的个人烦恼中。

李璘憋得如鲠在喉,眼底酿出一丝自嘲的苦笑——开元二十四年至今,他向杜若表白过三次,被拒绝了三次。

他以为他在一众兄弟中率先提出册立正妃已经是很有诚意了,以为他闯进忠王府问她的安危已经是很体贴了,以为七年后还能与她偶遇就是上天安排的缘分了,然而……

在她眼里,他还是不配与三哥相提并论。

“殿下……”

杨玉担忧地唤了一声,想要解开这个阴差阳错的死结。

“杜娘子误会了,我要的是杜思晦。”

李璘霍然起身,掉头就往外走,在擦身而过时丢下一句话。

他的面孔生冷坚硬,透过他胳膊上薄薄的衣料,甚至能看出因为气恼而绷紧的肌肉线条。

杜若愕然,而李隆基心满意足地笑了,挺直腰背,抬手抹了把雪白的眉尾。

“多谢杜娘子仗义相助,不然,阿璘恐怕不肯乖乖替朕绊住太子的脚步。现在好了,就算安禄山不经打,这场仗,拖也能拖到太子油尽灯枯。”

作者有话要说:老狐狸李隆基

第370章 苍然满关中,三

杜若回过头, 眼神难以言喻。

经过夺嫡之争和七年血火洗礼的她,在那一刻感受到了真正的压迫。

果然强中自有强中手,被迫禅位的皇帝, 竟也能应对得如此沉稳圆熟, 抓住李璘这个突破口,在一丝狭缝中布置出了后手。

别看李璘此刻只不过是幼稚得负气而走,一旦他割据江东,手握中原战局的粮草供应命脉, 在至高权力的棋盘上举足轻重,野心就一定会自然而然滋长!

李隆基的口气悠闲散漫, 卷起袖口,露出腕间一道早已褪成淡红色却仍然狰狞的伤疤。

“杜娘子恐怕还不知道罢?杜思晦本来在千牛卫服役,洛阳大战前自请投入封常清麾下, 参与镇守洛阳以东一百里的武牢关。那场仗打的一塌糊涂, 封常清自知必败,不忍他白白丧命,特命他送奏表回长安。不过, 那封奏表竟敢说朕的兵是‘乌合之众’……哼!朕听贵妃说是你弟弟,没难为他,着意加恩,赏了个六品骁骑尉, 留在羽林军了。这几日阿璘见着他,倒是相见恨晚, 颇有知音之叹。”

安静的房间里,喘息声异常明显,在两人目光眼错不眨的注视下,李隆基坦然到近乎无耻地摊开双臂。

“阿璘初涉政局, 全无班底,杜思晦跟了他去,必成心腹重用,往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想退,那是退不下来的。哦对了,朕还听说,杜思晦曾是李俶的伴读,后头因杜娘子缘故疏远了,不过人熟事熟,李俶与他少年情谊,总有几分薄面。有杜思晦在其中穿插往来,阿璘当能与李俶连成一线,撑起我李唐半边江山。呵呵,如此一来,杜家当真是左右逢源,近可图谋中宫后位,名正言顺做外戚,远可拥粮招兵,割据自立,另奉新主……”

这下杜若全听懂了,连杨玉都听懂了。

——为什么仗会打那么久?

因为李隆基想它打那么久!

他会用尽一切办法,削弱李玙的势力,培养李玙的对手,让李玙腹背受敌,进退两难。他要把战争一直维持到他死,倘若李玙死在他前头,他就扶持阿璘去填火坑,以免任何人活着爬到他头上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