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地府送外卖(60)

作者:李木有星 阅读记录

真是太幸运啦!

她眉开眼笑地等着男子放置东西,等他带她一起下山,下了山脚就到村里了,学里和阿若的家不是一个方向,两人就在此分开。

阿若分开前学着她娘数落她的样子,朝他叹气:“唉,先生太马虎了呀,这样会丢银子的。”

男子哭笑不得,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快回去吧。”

那一年,阿若八岁,她回去后,和哥哥说:“先生也会迷路呢,先生还落东西。”被已经念书的哥哥毫不留情地揭穿:“傻子,先生人好,这么说是为了送你回来呢!”

寒来暑往,春去冬来。

阿若仍肩负着给先生送东西的重任,哥哥怕被先生临时考校,每回都推脱,他总有他的理由,要么在读书,要么在种地。

先生也仍旧粗心大意,每回都往学里落东西。

这期间,阿若听说了先生的许多事,比如,先生是村里一个逝去的老先生捡回来的。老先生读了许多年书,也没考到一个功名,父母老去,妻子病重,膝下也无子,最后孑然一身。

他在村里以教书为生,村里有钱的给钱,没钱的给些米面菜果作为束脩。老先生最后一次赴科举,没成功,却带回来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

那就是先生。

村里的老人说,先生读书很厉害,十岁就过了童试。老先生喜极,一心一意要培养他,锁了山上小屋的门,就带上他在外求学。两人靠老先生微薄的积蓄和抄书为生,有时也接一些写家信的活儿。

可惜先生风头太盛,遭人嫉恨,有一次外出接活儿的时候,被人摁在小巷子里打了一顿,从此落下内伤。

乡试的时候,先生的成绩被乡绅之子顶去了,老先生气得到乡绅门前理论,被打了一顿丢出来,没多久就去了。

那一年,先生十三岁。

他很努力,想要考得一番成绩,好不枉费老先生的栽培。可惜那乡绅之子顶了他成绩,心里虚,绝不愿让先生出头。只怕先生有了本事,回头追究他做下的龌龊事,因此明里暗里,多有阻挠。

先生十九岁那年,终于不再挣扎。他回了淮源村,像从前老先生那样,给村里的孩子教书,后来,也有别村的孩子慕名而来。

这条小山路,阿若和先生走了四年。

四年后的先生依旧背着那个小背篓,只是越发清隽,有修竹之姿,而阿若已经十二岁,正是金钗之年,已然开始装扮自己。她头上簪了支兰花纹样的木钗,身上穿了崭新的布衣布裙,是清新的淡粉色。

女孩正在和先生抱怨:“我娘昨日又让我去隔壁村孙匀家,这回是去换鸡子,明明咱们自己村里就有,葛大娘家里有两笼呢!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还害得她又迷了半天路,才让赶集的葛大爷用牛车带回来。

她怀里抱着一小篮子鸡蛋,不知因年岁渐长,还是怕碰坏鸡蛋,总之走得小心又缓慢,乍一看,已经是个亭亭而立的姑娘家了。

这时女子十二三岁,已到了议亲的年纪了,阿若不懂,先生怎会不知。

他想起第一次见她的时候,还是个小女童,身量未长开,还有些小肉,如今一抽条,已是窈窕。

先生笑着看小姑娘:“阿若长大了。”

阿若懵懂,牛车上,她问葛大爷,为何她不能到他家去换鸡子,非要去隔壁村,葛大爷也说她长大了。

可是长大了和换鸡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唉,阿若叹气,大人就是爱强词夺理。

时间像先生屋前的溪水,眨眼就流过一年。

十三岁的阿若好像忽然就长大了,嫁娶之事,忽然离她很近了。她知道阿娘属意隔壁村孙家,那家人少地多,一子一女,生活殷实又简单,想和他们攀亲的人家不少,阿若凭一张娇俏的脸,却很有胜算。

她不知嫁人生子意味着什么,总有些茫茫然,村里人倒什么都知道,每回见着都要逮着她打趣。

她只好躲来先生这儿,坐在溪边对着水流发呆,以求片刻清净。

这天,她正撩着溪水玩儿,先生在屋里煮茶汤,忽然山路上来了个婆子。

那婆子左唇下方有一个痦子,唇未启眼先笑,“哎哟!阿若也在这儿呢?小姑娘出落得越发好看了……先生在不在?”

婆子说着,眼神已经往洞开的门看去了,她自然知道先生是在家的,却还要提高了音量问先生在不在。

阿若忽然有一种说不出的预感。

先生果然听见了,他甩净手出来,有些诧异,却还是礼貌一笑:“吴婶子,您怎么来了,快进来喝口茶汤。”

吴婶子自然是进去了,同先生在一起聊了许久。

阿若忍了忍,没忍住,跑过去扒门缝。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