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之鱼娘+番外(167)

作者:鹿鸣春 阅读记录

紧接着就是漫长的冬天,年后还有冻土,要等到差不多四五月份,才有可能解冻播种。

张廉站在麦田旁边,棉花地里是人工摘棉花的,脖子上套着个大布兜兜,摘棉花的人怕被棉花枝刺破皮,带着长长的破袖套,身上头上甚至眼睫毛上都有棉絮。

荞麦田里老百姓撅着屁股埋头挥着镰刀,一滴滴汗珠子从额头顺着脸颊汇集到鼻尖下巴再落进土里。

有的男同志衣衫洗出不少小洞,从背后就能看到背上晒脱了皮。

还有摘倭瓜的,一趟一趟用背篓背到地头,掐瓜蒂的大爷大妈一天下来指甲都酸的抬不起来。

第129章 时间的背后129

前面人收割,后面大大小小的孩子,就连刚会走路,话都说不清楚的孩子也跟在后面见麦穗,拉瓜蒂,这些东西在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能晒干磨碎了掺进粮食里头做窝窝头,虽然难吃,但是没粮食的时候能救命。

接着就是牛在前头拉犁耙,人在后头当架扶着,掌握方向,克尔苏靠近边境,人口不多,很是贫穷,阿勒图农场规模也不大,所以完全看不见器械的影子,连拖拉机都看不见一台。

张廉下定决心要留在这里,这些年他一直在关注国外的重工和生物工程杂志,除了继承祖风,当一个成功的海军战士,洗刷父亲带给他的污名,他最想做的就是改进共和国的重工发展进程,实现机械化,让人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孩子在农忙的时候也能坐在教室里学习本领,学习振新共和国的本领。

勘测队有了新鲜血液的注入,又交替往返,深入沙漠,走到罗布泊无人区,历经大半年,终于在勘测领域有了重大发现,郭华将冷奇和乔爹合力推演出来的算法带到克孜勒苏来,他们熬了两宿,证实了这种算法的可行性,先用地质类比法算出生油量,再通过对生油岩层内有机碳和氯仿沥青A的百分比等数据的对比,终于在安静动笔测算了三天之后的一个下午,李队高兴的宣布,共和国继大庆,克拉玛依之后,在克孜勒苏有了重大发现。

邓工高兴的拿出珍藏的牛栏山来,丁工摆摆手,“不喝这个,酒精会让大脑混沌不清醒,我需要有个清醒的脑子和半饥饿半寒冷的状态。”

“呵呵呵!”李队拍拍丁工,“今天高兴,咱们苦熬这些年,可以允许有半天松懈。”

于是就连郭华都分得了一瓶盖子。

对于只喝过米酒的南方姑娘来说,牛栏山简直就是烧了喉痛又烫着心的火星子。一口喝下去,郭华不停的嘶嘶哈哈倒吸冷气。

众人见她的模样笑的前俯后仰。

朱工忙递上一包花生,“快吃了压一压。”

天不怕地不怕,沙漠里孤狼和游蛇都不怕的郭华姑娘,被一瓶盖牛栏山放倒了。

与人说话功夫「噗通」趴在办公桌上呼呼大睡。

朱工见状忙将自己搭在椅背上的外套给她盖上。

李队立刻用办公室里那部红色电话直拨中央,汇报工作进行了大半个小时,国家总设计师也在电话里用带着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对他们的队伍进行一番慰问和鼓励。

总设计师居然能在电话里点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说到郭华的时候尤其夸赞郭华小小年纪,为整个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共和国顶尖人才,不可或缺,还是一个行走的古藏书库,表示她曾经在瀛洲默写的书,如今还放在总设计师的办公桌上。

诚恳对郭华发出邀请,希望科研工作取得进展之后,一定要抽空去到首都博物馆,对古书籍修缮完善工作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

因为过去的打砸抢烧,对如今科研有着重要贡献的书籍几乎全部被毁坏,目前国内的各行业都在效仿资本主义国家,一朝被封锁,我们就成了盲人摸象,要是能有自己的各行业科研历史传承下来就最好不过了,郭华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不知道是李队在电话里接到了什么重要指示,还是因为罗布泊深埋的核废料辐射问题,眼下队里只有郭华没有结婚生育过,李队第二天就找到郭华,将她派往克拉玛依下井学习一段时间。

他们虽然发现了油田,但是在开采方面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油岩层渗水问题,水油分离问题,矿井作业问题,都是他们要学习的,而克拉玛依有个大拿姓余,在石油分层技术方面可以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是各国既想拉拢又想暗杀的对象。

郭华只得打包起行囊,准备出发前往克拉玛依。

在克拉玛依往东五十里的五零一军工厂,张廉正与徐闯等人改进军用器械,农用工具,矿井作业器械等。

上一篇:遇见我的星辰 下一篇:万里星河不及你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