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人类智障(399)

作者:澜问 阅读记录

帕比掐着智能车到家的时间将晚饭端上桌,微笑示意二位请用餐。

白旸挑剔地瞟它一眼,问沈夜:“你删掉嘲讽表情包了吗?这家伙是不是进化了,你看它一言不发笑这么谄媚,铁定对我有意见!”

“你关了人家语音还怪人家不出声,活该对你有意见。”沈夜开动了,边吃边对白旸说,“我这周都没什么安排,你那里最近有外快可以赚吗?”

他说的外快,是指帮忙警方审讯疑犯,如果能用特异精神力影响从疑犯口中挖出关键线索,警方会奖励一笔劳务费。

这工作沈夜驾轻就熟,折算时薪的收益远高于做研究。

白旸把汤喝得呼噜呼噜响:“有那些注册的特异者呢,哪儿用劳小沈院长大驾?需要你出马,我还能跟你客气么?既然有空休假,你选个地方,我陪你去玩几天。”

“爬雪山、看极光,同事刚去了趟侗拉邦的大峡谷玩得不错,或者你在网上看看旅行推荐,咱们挨个打卡……”

白旸有意将话题引开。

沈夜顺着提议打开光屏,弹出的新闻推送是一则近期的大热话题,头条前一簇火苗烧得发紫,焰心呈黑色。

这代表日均讨论度已经破百亿,足以列入年度十大关注热闻排行榜。

头条标题是:小恶魔案详情梳理(时间线)

这是近期发生在巴伦城的一宗恶性凶案,两名年仅10岁和12岁的男孩诱拐并残忍杀害了一名23个月大的幼童,引起了全星域的哗然和愤慨。

由于嫌疑人年龄较小,且巴伦城曾是“天使魔鬼案”的发生地,因此该案被称为“小恶魔案”。

随着时间推移,小恶魔案的热度持续走高,线下有各城民众发起的请愿游行,网上严惩凶手的呼声更高,加害人和受害人的家庭信息被曝出,案件细节传得真假莫辨,并引发一系列质疑法律公正和人性善恶的讨论。

案件中的受害人,是单纯无辜且毫无自保能力的幼儿;而加害人同样是孩子,通常不会触发人们的警惕心。

恰恰如此,也是这案件的恐怖之处。

你意想不到的恶毒,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刺入最柔弱无助的要害,且没有理由。

而行凶者很可能无需遭受惩罚,比如两人中十岁的那个,按照联盟法典的规定,刑责年龄最低为十二岁,十岁的从犯他还只是个孩子,监护人赔点钱就能领回家爱的教育了。

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他的罪行甚至不会被公开,更无法被查询,只要搬个家改个名字,完全不耽误他今后再害别人。

这谁看了血压不高?

沈夜问:“这案子也不用我么?”

白旸抽出纸巾抹嘴,若有所思。

“十岁那个,似乎是障碍者?”沈夜没放弃,“正常这个年龄,精神力分化已经确定,普通人在十岁之后才精神力发育正常的不足6%,他是普通人的概率仅有障碍者的十六分之一,但是……他是特异者的概率可能是百分之百。”

而能够区分障碍者和特异者的,只有沈夜一个人。

白旸也在他对面打了一张光屏,内容是关于注册特异者管理方式的听证会,关系到数千特异者未来的人身自由和隐私尊严。

“我纠结很久,你知道的,十岁的身份很可能对听证会结论产生决定性影响。”

如果他是个特异者,公众对特异者的恐慌和仇视会迅速拉升至高位,那么沈夜曾经希望的对特异者“更加人性化和公平”的管理改变就不可能实现,保不齐听证结论会事与愿违变得更加苛刻。

特异者向来是一个变数很大的群体,他们为善和作恶对社会影响的指数倍于普通人。

又因为特异者易于隐身在障碍者之中,他们也间接决定着这两类数量占绝大比例人口的关系好坏,从而决定社会和谐与否。

规则对特异者越苛刻,特异者也越倾向于对抗规则。

何况,联盟注册的特异者仅是一少部分,更多藏于茫茫人海的特异者每时每刻都可能利用隐藏技能做大概率无法被发现的事。

特异者究竟是朋友还是敌人,这很值得思考。

朋友的脖子上不能套着枷锁,否则像“还乡团”“神社”之类的组织就永远不会消失。

“但我觉得,很多人还是希望知道真相的,也有能力分辨‘真相’的真伪,尤其那些作为联盟脊梁的人。”

沈夜说,“是看得见摸得着可怕,还是闭目塞听身处迷雾可怕?魔法能打败魔法,但真相才能支撑现实。一个利用虚景迷惑欺骗民众、把民众当傻瓜的联盟,就像一位谎话连篇PUA孩子的母亲,要么养废孩子,要么失去他们。”

当晚,沈夜对白旸说的一些真心话,他后来同样在听证会上说了一遍,并获得了比预想更多的认同。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