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东宫(64)

作者:青梅煮九 阅读记录

这样短暂的一天,带给她的却是一道难以越过的槛。

她头也不回地走出苏娆所在的厢房,离开寺庙,却并不意味着她真的心如铁石。

她不愿让李玗成为权力斗争下的牺牲品,却并不意味着她可以就那样毫无保留地将苏娆尚在人世的消息,以及金玉良等人的谋划对他和盘托出。

李玗见她还是不肯说话,有些摸不准了,渐渐也变得急切起来,皱了眉,将目光转向站在一旁的春杏。

春杏低下头去,避过李玗的目光,福了福身,轻声道:“殿下莫怪,娘娘今日在寺中多有感怀,伤了神,这才……”

“我有些累了。”晏遥又握了握李玗的手。

她看着李玗,眼中有千般情愫,却偏偏口不能言。

这一刻,她希望他能读懂她的心思,却又希望他不懂。

第35章

隆至三十五年的八月里,炎炎酷暑之下,虽未入秋,发生的事——意料之中或是意料之外的,却是一件不少。

一是太兴县于八月一十日起动工修渠,监工正是那被视作太子亲信的“榆木脑袋”晏绍。

二是贵妃张氏德行有亏,被皇帝废除妃位打入冷宫,盛怒之下,连带过去几年权势滔天的徐氏一族亦难于幸免。

倘若听得上述一二,局外人当推得,圣上终于定了心思,要将这江山传于太子——

可你猜怎么着?

圣心难料啊!

说书人在茶馆堂前说得是绘声绘色,眉飞色舞。

底下坐着的,那都是些寻常百姓,穿着粗布麻衣,偏偏听起这些皇家辛秘、朝堂之事,最是醉心。

故事听到一半,那滋味自然是不好受。

这不,拍桌子的拍桌子,起哄的起哄,一个个嚷嚷着让那说书先生“少卖关子”——只除了一人。

那人听到这里,从荷包里取出些碎银子,放在桌上,然后默默起身。

得了赏钱,自然有人上前来招呼,“谢这位……这位爷的赏。”小二笑呵呵地招呼道:“不再坐会儿?”

晏遥摇了摇头,他也并不阻拦,想来是个识趣的,否则,对于她的女扮男装,也不会佯装不知。

这儿不是京城,而是尹县,位处西南,与胡地接壤。

山高皇帝远,又人员复杂,这小小茶馆之中的氛围,自比不得京中拘束,就是寻常百姓,也是敢“妄议”上两句国事的。

出了茶馆的门,春杏瞧了晏遥的神色,才小心着开口说道:“主子……”

晏遥沉了心思,只是摇头,示意自己没事,到外头着了风,却忍不住咳嗽了几声。

春杏又忙将搭在手臂弯处的皮袄给抖落了两三下,给晏遥披上。

此时已是隆冬腊月,尹县地处西南,虽比京城要暖和上几分,却有种难以言喻的阴冷。她们这些北方人,到了这儿,多少是有些不适应的。

至于晏遥与她二人为何要埋名隐姓,千里迢迢赶赴于此,还要从三个月前说起。

九月初,公孙渊从前线传来捷报,已成功收复图瓦堡,称匪患将除,不日班师回朝。

正逢李临久病初愈,圣心大悦,当即就要给公孙渊封赏。

谁料没过了几天,皇帝这病是终于好了,公孙渊却似是被人下了毒,昏迷不醒,一病不起。

这主将一倒,军心难免不稳,原本的大好形势,眼见着就要被逆转,李临当即下令,要令太子代替自己亲征——

而这,也正是那说书先生口中所说的,“圣心难料”。

太子是什么样的身份?

一国储君!

任李临说得再冠冕堂皇,此令一出,终免不了让人对他的真实意图起了猜疑之心。

太子却是欣然受命,领五千精兵,当夜离京赶往尹县,于三日后与公孙渊部下回合,稳定军心。

两月后,前线再次传来大捷,寇匪被逼退至边境五里开外,士气大减,主将被诛,副将归降。

就在晏遥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等他归来之时,太子失踪的消息,却传回了京城。

两军交战之时,主将一时下落不明也不是没有前例,因而刚得知消息的那几天,晏遥还能强自镇定心神,安抚东宫上下。

可后来……

李玗出事后的第十日,李临召回了五万大军,只留了一支由百人组成的队伍仍留在当地寻找。

第十五日,李临宣晏遥进殿,二人相顾无言。

晏遥心里明白,李临的本意,并非是想让李玗去送死。

她的身世被他知晓以后,李临本欲逼李玗同她和离,以绝后患。

李玗不肯,他才下了那道诏令,想要磨一磨他的性子——

这些事,李玗以为她不知。

可她却自有知晓的渠道。

前朝残部的势力,或许远比李临所知晓的,要大得多。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