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秦皇汉武直播长寿秘诀(239)

作者:无字惊鸿 阅读记录

古代很难解决监管不力的问题,而但凡监管跟不上,那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某些人谋利的工具。

最出名的有汉宣帝时期开设的常平仓,这个最后也和平准法一样成了官商勾结的敛财工具。

另外就是还有隋朝的义仓,本来是造福于民的东西,百姓压根没怎么享受到,反而被隋炀帝拿来当了军用粮库。

他为了打仗愣是疯狂加建了一堆义仓,逼百姓捐粮不说,还为了方便运义仓粮食开凿大运河。百姓不仅没饭吃,还得去给他挖河,可以说义仓的滥用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即便如此,类似的制度也一直沿用到了明清。

所以古代皇帝不是不知道这个办法,只是部分皇帝对它的重视程度没那么高,更有甚者还拿它当自己的私人粮库。

什么丰年高价收粮?不让你全部白捐就不错了。

这里需要区分一点,后头的王朝大多是同时有常平仓和义仓的。义仓免费征收,常平仓加价收购平衡物价,但隋炀帝时期显然别指望他花钱填补常平仓了。

不过义仓始于汉代,并不是隋文帝首创,这一点需要注意。

说实在的,加钱买粮这种操作本质上就是用国库给农人兜底。没有一定财力的王朝,想干也有心无力。

否则各王朝大可以像后世那般粮食全数花钱购买,不用百姓上交一厘一毫。而不是发现常平仓耗费太大,不得不单独分出义仓来无偿征粮。

以唐朝为例,它的义仓会每年无偿征收一定的义仓粮。遇到灾年免费发放,没遇到就是白送给朝廷。

值得一提的是,像唐朝时期这样的义仓粮是王公贵族之下的所有人有田产的人以及没田产的商人都要每年上交的。但富户交了也白交,因为朝廷只赈济不被列为富户的百姓,《旧唐书》记载:“富户不在支给之限”。

总之,不要将古代义仓和现代储粮制度混淆,误以为义仓也是花钱收购粮食的,因此大吹特吹。

义仓有其优越性,也有对应的缺点。毕竟对于本来就要交税的百姓来讲,增收义仓粮确实是个负担。

未央不指望皇帝们能放弃免费征收,这不现实。

她主要是想提醒汉武帝之前的皇帝们,不要光储备粮食,很多东西都可以一起加入其中。

调控物价可不是只需要调控一个粮食。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说怎么施行经济霸权,以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操作为例。】

诸葛亮有点惊讶。

他没想到自己还能作为经济大才被提起。

【后世各国饱受他国,对,又是那个他国,饱受它的钳制。最出名的就是他国规定了很多东西的购买必须使用他国货币支付,那么别国想买这些东西就得先把本国货币换成他国的。】

【诸葛亮干了类似的事情,他规定购买蜀锦一律要用蜀国特制的直百五铢来结算。由于蜀锦的畅销,哪怕魏国和吴国不乐意,直百五铢也渐渐在两国流通起来。】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蜀国之前由于缺钱瞎

折腾了一波,大量铸造了新钱直百五铢。直百五铢的重量只有普通五铢钱的四五倍,但是蜀国愣是规定它能买百倍的货物。】

经过之前大明宝钞事件,众人渐渐对这个乱印钱的危害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一听直百五铢的规定,顿时意识到不妙。

这铜钱压根抵不上那么多货物的价值,拿它出去买东西,百姓不就亏了吗?刚开始还不显,时间长了百姓也吃不消啊。

不过诸葛亮这么一搞,直百五铢的价值就无形中拔高了。它靠着和蜀锦这种高端货绑定,硬生生成为了价值百钱的货币。

可是——

【魏吴想要买蜀锦,得用直百五铢。直百五铢哪里来呢?当然是用魏吴自己的货币和蜀国换。而一百枚汉五铢钱才能换一枚直百五铢,蜀汉拿着这一百枚汉五铢钱又能造二十多个直百五铢。】

众人:……

妈呀!诸葛亮你也太恐怖了吧!

你这是做生意赚钱吗?你这是抢钱!卖东西赚一波就算了,铸钱还要赚一波,你良心不会痛吗?

诸葛亮摸了摸自己的良心,觉得不痛。

不坑魏吴,那就得蜀汉百姓承担这部分损失。所以思来想去,还是把经济泡沫往其他地方转移吧。

曹丕和孙权:……

好气啊,但是没有办法。民间购买蜀锦的行为根本没办法禁止,他们不可能让世家忍着不买蜀锦。

什么你说这样蜀汉就赚大发了?世家财大气粗,不在乎。

而且他们反正也可以把损失转嫁给百姓。

算到最后,其实利益受损的不仅有两家百姓,还有百姓身上承载的两个国家。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