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巫+番外(241)

赵珩:……

中秋刚过,赵珩便调整了军中部署。留冯起率部将继续守在饮马坡,自己则和张齐后撤二十里,同赵琮合兵一处。

赵琮知道他大哥要去秦阳喝喜酒,心里头也刺挠着。但大哥不在军中,他总要留下来帮忙掩饰的,否则一旦被发现,朝廷那帮闲出屁的大臣们能把大哥和爹给参死,姐姐和姐夫也必不好过。作为留守的人,他肩上担子可重呢。

赵珩和李玄度二人就在赵琮坚毅的目光下掩入暮色之中,奔秦阳城去了。

自解决马帮匪患之事后,秦阳城也热闹许多。不过两人没敢在街上大摇大摆的闲逛,毕竟这秦阳城守是当今陛下的堂兄弟荣郡王。所以两人入了城便直奔自家院子去了。

白氏在秦阳置办了产业,白商带着一双儿女打算在秦阳城落脚。有了成亲的念头后,赵琰便也买了座院子,就在龙门客栈后面那条街,离李玄度的院子不远。听老胡说这会儿人正在院子里拾掇呢。

老胡仍旧负责给李玄度看院子,赵琰刚来秦阳的时候就住这里,同老胡也熟了。这次他成亲也邀请了老胡去吃酒,老人家别提多高兴了。

“赵二公子原本留了一桌,只置办酒菜,不叫旁人坐。说就当是他家里人在那里看着了。这回二位回来,赵二公子指不定要乐翻天了呢。”老胡打心眼儿里替赵琰高兴。

“办喜事可是人一辈子的大事,若无亲人在身边,总会遗憾。”李玄度道:“只是此次行程匆匆,恐不能尽兴了。”

老胡叹道:“这世道不平,几位又都是有大本事的人,能相聚已属不易。待天下太平,家人安在,那时再大办一场,岂不更加大快人心。”

“说的是啊,只盼太平年月早些来。”李玄度道。

第125章

“……往东一点,有点儿歪了……哎哎哎,你们几个干嘛呢,小心着点儿,这是师姐最喜欢的花瓶!”

赵珩和李玄度进院子的时候,赵琰正风风火火的指挥小厮布置新宅。这宅子赵琰有空就来拾掇,一点一点的添置东西,前前后后拾掇有半年多光景了。如今要迎女主人进门,要办喜宴,自然要装点些喜庆东西。

“阿琰,你挂了满院子的红绸,未来小日子必定过的红红火火啊。”

李玄度的声音从背后传来,赵琰脊背一僵,还以为是自己累出幻觉了。他犹犹豫豫的回过头一瞧,蓦地瞪大双眼,一向话多嘴碎的他竟一时不知该说什么了。

“先生……大,大哥?!”他闭上眼睛复又睁开,见二人还在,不由激动起来:“你们,你们竟来了!”

赵珩笑道:“阿琰连酒桌都留好了,我们岂能不来。”

赵琰笑的眼睛眯成一条缝,转而又有些忧虑:“大哥擅离军中,若被发现……”

“无妨,反正来吃喜酒的都是自家人。何况大哥这次来也有要紧事要做,朝廷催战,陇西之事还需尽早拿个章程出来。”

说起正事儿,赵琰敛了笑意,将二人请到主院书房。

“中秋过后要不了多久就该秋收了,今年年景好,秦阳、陇西一带又未经战火屠戮,收成必定不错。不过秦阳的粮需供给大周各城,同往年一样。这两年门阀自立,朝廷看管粮食更加严密,秦阳的粮很难往外放。当然粮商们也没想着往外兜售。”

“我在陇西也有铺子,明面看着不大,但暗地里也收了几个小粮商,在陇西一带颇有些势力。我使人放了风声出去,大批量高价收粮,给的价比陇西当地足足翻了一倍。商人重利,粮价一放出去便有粮商找过来了,待麦子一收便交易,文书都签了。”

“淮阳那边周狸也在盯着粮食,我派人接触了周狸的人,楚司珏不缺钱,只是各家粮食捂的紧,轻易不外流,他们有钱也买不着。我比照收粮的价,又翻了一倍卖给楚氏,为防万一,也签了文书收了订金。”赵琰眼睛迸着精光:“一倒一卖,我分文不出就赚了许多金银呐。”

这些年白氏在外的生意都是赵琰和他师姐在跑,即便白氏分家,九江产业受创,对白商这嫡系一脉倒并未有多大影响。反而这几年还叫赵琰积累不少门路。赵记粮铺便是赵琰用自己的人脉搭起来的,短短几年便打牢根基。

不过粮草生意做大容易招惹麻烦,赵琰便将商铺打散,遍布淮阳、秦阳、陇西一带,逐步向四方发展,每间粮铺对外名号各不相同,但却都是赵记粮铺发展开的,只是外人不知实情罢了。

“眼下我粮食买卖的版图还只占天下五分之一,不过只要给我时间,必能做成天下第一大粮商。”赵琰把手背在身后,微微挺着胸膛,不无骄傲的说:“爹和大哥还有阿琮都投了军,但咱大周皇帝陛下瞧着可不是个靠谱的,我如今做这粮食生意,必定不会叫咱们赵家人饿肚子的。打仗打的不就是兵马钱粮,咱没兵马,但咱有钱有粮!”

江甯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