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技术宅太子+番外(205)

“四位先生不要误会。孤不懂很多学问,这些只是孤的个人观点。如有疏漏之处,还请四位先生不吝赐教。”

“孤的理解,当世三大家,黄宗羲先生,王夫之先生,和顾炎武先生。”

“王夫之先生的学问朴素唯物,认为“天理存于人欲,当均天下”;黄宗羲先生的学问注重法理公正,主张“以民为本,法治天下”;顾炎武先生的学问则是朴实,注重实际,主张“文化天下,兴利天下”。”

“三位先生的主张都是济世救民的良方,安国定邦的大道理,分权,法治,富裕。”

“只是王老先生离群索居,不问世事,所著书籍暂时只在少数人之间传阅。而黄宗羲先生虽然一直在浙江书院做馆讲学,却是一直没有再北渡过。只有顾炎武先生不辞辛苦,四处游学,为天下老百姓所熟知。”

“皇阿玛和孤要的,不是一个短暂的太平盛世,而是国富民强,震慑内外,四海升平,华夏大地再无战事。”

“因此,就需要把“分权,法治,富裕”这些简单朴实的学问,应用到实际中去,传播到田间市集,为大清各个阶层的老百姓所熟知。大清各个民族的人们都能够自我觉醒,自己立起来,方为国家长治久安之根本。”

王启之看着这个金娃娃一本正经的,在绳祖兄的面前这么直白的表示,黄老先生这些年意志消沉,现在就是一个教书先生,忍不住心里乐呵。这岂不就是,所谓的越描越黑?

万斯年先生忍不住又无奈苦笑,小娃娃就是这么凡是只看表面,眼里黑白分明,他哪里真的能懂得,老师和王夫之先生心里的痛苦无奈?

“太子殿下,草民大致了解你的想法。你放心,关乎江山社稷的百年大计之事,家师会慎重考虑的。”

“草民有些好奇,此次大清律的稿件,太子殿下是怎么想到那些条条列列的?可是有哪位法家大贤参与其中吗?”

就他目前亲眼看到的几个条列,他的老师都没有研究的这么明白透彻。想想老师的岁数和多年来对于律法的钻研,大家伙儿实在是难以相信,这是出自刚刚满七周岁的太子殿下之口。

“万先生,没有法家大贤。皇阿玛说孤是小儿无知,因而无畏。”

“起因只是孤要办一个休闲读物,特别是要让女子和孩童都喜欢订阅的民间报纸,《藤萝日报》。当时皇阿玛不同意,担心遭到士族保守派的反对,计划着徐徐图之。”

“当时又因为在实施给汉家女子放脚命令的时候,处处受阻。皇阿玛感慨做事困难,告诉孤,他命令官员们修订《大清律》都好些年了,还没有丝毫进展。”

“所以孤才想到自己动手,帮皇阿玛分忧。为了赶速度,就在翰林院找了几个写字速度特别快的官员帮忙。”

四位先生互看一眼,心里是同样的复杂心酸。

难道就是因为面前这位“学皇上本着脸装大人”的小娃娃,无知无畏,打小受宠,没见过什么世间苦难,人心险恶,所以没有大人的权利欲望,也没有大人世界的等级界定,只是以一颗至纯之真的童心,就对天下万民抱有同等的仁厚善良,进而要“分权,法治,富裕天下”?

万斯年先生心里对自家老师是满满的同情。

文平之师兄弟三人心里也是对自家老师满满的同情。

辛辛苦苦的到处寻求国家长治久安之道,一辈子苦读不缀,反复研究,古今论证,结果还不如一个小娃娃的“无知之言”?

面对丝毫不觉得自己又多聪明灵慧的小太子,几人中最为自负的王启之也忍不住叹息,“太子殿下,吾等苦读多年,却大大的不如你的“小儿之言”。惭愧惭愧,实在是惭愧。”

小太子摇摇头,“几位先生切勿妄自菲薄,孤是看了三位大家的著作,站在先人长辈们的肩膀上才会有这些想法儿。”

“孤经常和皇阿玛说,孤只是在历代伟人圣贤的学说上,做了一个粗略的总结而已。实在不值得一提。”

“孤的玩具处,才是孤真正做的一件事儿。不过它也是在黄履庄和很多匠人大师们的帮助下才建设起来的,皇阿玛还不让孤亲自动手制作一个零件儿。当然孤也不确实不会炼铁生火这些。”

感受到几位先生的心情恢复了一些,没有刚刚那一瞬间的低沉了,小太子就拿出他昨天晚上做的课表,递了过去。“这是有关几个学院的汉文化课单。几位先生看看,可有什么异议?”

这下,文平之先生师兄弟三人和万斯年先生一起苦笑了,“太子殿下,此事可是已经定夺?”

四书五经居然只保留了《诗经》,《孟子》,《论语》,《礼记》,《周易》,却是加入了《史记》,《道德经》。尤其是,小太子还把黄老先生和王老先生,以及自家的老师的一些著作也给加上了。

痒痒鼠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