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技术宅太子+番外(560)

嘟嘟急的不行,三个月前那一次,它和他提醒,要正视太子妃在他心里的地位,以及太子妃渐渐显露,逐渐成长的美好,结果他就差没和人家直说,“你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一团模糊无光的小厉鬼了,你应该开始考虑离开我,···”

这简直是比千古第一大傻瓜还傻帽的行为。幸好太子妃人美心灵更美,没有当场给他一巴掌,也没有被气的一时冲动犯脾气答应他,委屈气恼的吼了一通后,还照样对他温温柔柔的体贴入微、牵肠挂肚。

发现主人对于自己的劝说沉默不语,自觉使命重大的嘟嘟就更着急了,“主人,不许再逃避吆,记得今晚上要和太子妃手牵手漫步苏堤,记得不要乱说话,实在不会说就直接亲。”

“大白天不好意思亲就晚上亲,小被窝翻翻滚滚,不要总是睡的那么规矩啊主人,真是辜负大好的青春韶华。”

突然被小嘟嘟“老气横七”的教训一通的主人,···。遥望着另外一条船上的太子妃,不想搭理又开始乱出主意的嘟嘟,他干脆抓过几个弟弟,考考他们对于西湖的认识。

三阿哥张口就吟诵了一首诗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众人点头,今儿这个天色,用这首诗诉说西湖,确实是最贴切。

四阿哥这两天认真的翻看了一些杭州的通志、府志,加上这两个月来胤礽对他的手把手教导,对于西湖的了解可谓是非常的全面,考虑问题更是深入。面对众人等待的目光,底气十足、有备而来的他,大大方方的把自己的想法对着船上众人娓娓道来。

“西湖原本是源自钱塘江的一个小水湾,以前的规模比现在大的多,因为大面积淤泥滩涂湿地的不断出现,还有附近村民的围湖种田,就变得越来越小,春天雨灾,夏天旱灾,时不时的水灾。”

“如果不是宋朝的苏轼大人卖字画筹措金银,以工代赈招募村民开掘葑摊,疏通湖底的淤泥,胤禛估计,到现在估计西湖已经被百姓折腾没了。”

康熙皇帝听完,摸着八字胡满意的点头,小四这一路上成长很多。

“胤禛说的不错,能考虑到西湖的变化这方面更是难得。宋朝的苏轼先生确实是位出类拔萃、拔乎其萃的天才俊杰,英才中的英才。”

“他不光精通诗词书画,还特别擅长治水。晚年所写的那篇《禹之所以通水之法》更有智慧之处,“治河之要,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不能不管不顾的修堤防水,治水不是除水,目光要长远,要有人情味儿,要谨记“天、地、人”的整体大局。”

“小小的一座苏堤,不光是给后人留下了这个美丽的西湖,还不费吹灰之力处理了湖底淤泥,给西湖添了一道风景,让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西湖风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你们切不可‘爱尺寸而忘千里’,围水种田建屋,把河流湖泊赶尽杀绝。”

众人纷纷高声表示自己的态度。不说他们都是自幼读着圣贤书,坚决认同“天地人合一”的治国、治水理念,就算有谁心里不认同,他们也不敢胡作非为。古往今来,就没有比太子殿下还重视保护自然环境,爱护万物众生的主子。

胤礽感受到船上众人的明确态度,眼里划过一丝笑影儿。他知道随着时间的变迁,地球的转动,西湖最终会在大灭世来临前就彻底消失。但是如果可以凭借他们的努力,把它保留的更久一些年头,让更多的人得以欣赏到它的美好,也不失为一桩大大的美事儿。

再想到原本历史上的雍正年间滩涂泛滥,朝廷无力处理,导致西湖直接小了一半的事儿,就直接开口建议。

“皇阿玛,儿臣有个想法。”

“哦,说说看。”儿子这是又有了什么主意不成?

“当年唐朝的白居易先生在修建白堤的时候,西湖是“澄千顷之波澜”,逐年减小之下,现在只有当年的三分之二的规模,以后估计还是继续缩下去,尽管我们都很舍不得它,却也知道这是属于沧海桑田的天然变化,非人力可扭转。”

“儿臣想的是,现如今距离苏轼先生疏通湖底已经过去了千年,是时候我们再来一次大疏通,尽我们的能力,让它缩小的慢一些。至少,不再有人为的破坏或者加速缩小。”

康熙皇帝闻言,瞅着他乐呵,随行的大臣也是乐呵,杭州知府麻溜的磕头谢恩,“微臣替杭州和杭州的百姓谢皇上大恩,谢太子殿下大恩。微臣一定尽心尽力约束附近村民,保证对西湖爱护有加。”

娘吆,太子殿下果然是金童下凡,一定要留太子殿下在杭州多逛逛。太子殿下这一张口,就把疏通西湖的大事给定了下来,简直要被感动哭了。

痒痒鼠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