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大宋仁宗皇帝本纪(215)

作者:觉三千里 阅读记录

早个二十年,刘娥肯定宁可被后世唾骂为武曌再生,也要过一把穿龙袍的瘾。

但如今不一样了。他们老了。

赵受益还年轻,所以,他静静地等待着寇准的答复。

他相信,这个答案,会让他很满意的。

第83章 獾郎

祭祀祖陵的活动, 最终安排在了抵达巩县的第五天。

不能再拖了, 都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 赵受益看着刘恩算了算这几天的花销, 发现住在巩县行宫的开销能比在汴梁的时候高出十几倍来。

究竟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赵受益也不是很能明白。他只知道, 如果不尽早解决这一摊子事, 他能把好不容易攒下来的这点家底败光。

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赵受益心痛地想着,以后再也不出门了,出门太费钱了。

就算实在不得已要出门,也不能再搞这个排场了,轻车简行才是王道啊。

想到如今停在水上的那艘豪华龙舟和建造它时所费的银两, 赵受益的心都在滴血。

那可是整整五千两黄金啊!

这还是他疯狂暗示宗正寺让他们少花点钱的结果。

再加上建造襄阳王陵所需要的花费……

就出了这么一回门,居然耗费了那么多的钱财!

这么多钱要是投入到夏玉奇的的研究上, 能产出多少神奇的科技成果啊!

来巩县之前, 夏玉奇就派人和他说,他的研究已经步入了阶段性尾声,最迟到秋天就能看到成果了。

看看,看看!

这才是竭诚报国的样子!

来到巩县的第五天,赵受益和刘娥在吉时祭祀了祖先, 汇报了执政这几年的各项成果, 主要是自夸自擂了一番对西夏用兵的成果,再将李元昊这个最大战利品拉来让祖先过了目,然后就吹吹打打地准备回汴梁。

先帝陵前的盗洞已经填上了, 把守皇陵的人手撤了回来,再也没有人议论那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切就好像是一开始那样平静。

回到汴梁,寇准终于开始亲笔撰写他的辞呈。

做官做到了他这一步,已经很少再去亲笔撰写什么公文了。他有一整个幕僚团队来帮他起草公文,他只需将公文大意讲述出来,幕僚们自会帮他润色誊写。

即使是呈给皇帝的奏章,也不过是最后由他再抄写一遍罢了。

重要到需要他一笔一划、从草稿打起的公文,一般就是这几类。

要么是前线大捷的捷报,要么是班师回朝的第一份奏章,要么是皇帝驾崩的卜告,要么就是自己的辞呈。

他从未预料到自己居然会有需要些辞呈的那一天。

从十几岁得中进士、踏入官场的那一天,他就明白了自己对权力的渴望。

做过了左右朝政的官员,再做回平民百姓,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哪怕他不会再是平民百姓,他可以保留自己莱国公的封号。

可是一个没有官位、没有封地的国公,和普通百姓有什么区别呢?

是怎么落到这一步的呢?

寇准想来想去,也懒得去想了。

他写好了他的辞呈。

从开始打草稿到成文最终誊抄到呈给皇帝的奏章上,不过才过了半个时辰的时间。

因为辞呈没有什么好写的,无外乎就是些我老了,不能胜任如今的职位,请官家容许我回到家乡,让我这衰老之躯能够叶落归根,平静地度过短暂的余生。

寇准笑了笑,几乎能想到皇帝接到这份辞呈时的表情。

一定会很震惊,然后问他,是朕哪里做的不好了吗?为什么老师要辞官?

接着说,不,朕绝不接受这份辞呈!

然后就会给他赏赐一大批的财物下来,叫他安安心心地当官,不要动辞官不做的念头。

想到这里,寇准又花了半个时辰写了第二份辞呈,写完之后觉得还是不保险,又写了第三份。

三份总该够了吧。

寇准不确定地想。

事实证明,寇准还是低估了赵受益的入戏程度。

在接到寇准的辞呈的时候,赵受益恨不得当场在崇政殿表演个一蹦三尺高,但他还是克制住了自己内心的喜悦,拒绝了这份辞呈。

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明君,得力臣子的辞呈是不能一下子就接受的,总得推拒几回合,以显示自己是多么的爱惜人才。

寇准也不气馁,第二天继续递辞呈。赵受益继续拒绝。

如是三个回合,寇准用光了自己的辞呈存货,只好又新写了一份,赵受益终于同意了。

这一天不是大朝会,赵受益单独接见了寇准,拿着他的第四封辞呈,笑道:“既然老师坚持,那朕就不强留了。”

寇准道:“谢官家成全。”

赵受益问道:“老师辞官之后,是想要回乡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