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同人)茉莉心事- 我的团长我的团后续(97)

作者:流川 阅读记录

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整整进行了两年。

在这两年中,没有发生大规模、大兵团的运动战。

但在这两年中,在双方的防御线上,密集地部署着两百多万人的大军,构筑了世界战争史上最漫长的、最复杂的、最坚固的防御工事。

联合国军的防线由部署严密的火炮阵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组成,数层阵地使其纵深达三百公里,每一层防线都构筑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堑壕,每一层防线都制定了周密的空军支援预案,形成了一个火力强大的立体防御网络。这条防线被称为“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

而在中国军队的防线上,数十万官兵开始建设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御工程,其土石方总量能开凿数条苏伊士运河。沿着对峙线自西向东,数百公里的防线上,深埋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网般四通八达,前沿的数十万中国官兵设施齐全地生活在地下,他们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进攻的敌人立即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国官兵被称为“闭居洞中的龙”。

同时,在这两年中,在双方的接触线上,无时无刻不发生着阵地对攻战。绝大多数战斗的起因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山头的占有权,或者是一条弯曲的小路的通行权。这是比“摩擦战”要严酷得多的战斗,一个高不过数米的山包,往往持续战斗数周,投入兵力数团,阵地易手数十次,伤亡官兵无数。其中一次最典型的阵地对攻战,发生在一个叫上甘岭的小村庄附近的几个山包上,双方投入兵力的密集、弹药消耗的数量之大、以及官兵伤亡的数字之巨,都是史无前例的。

(三)

上甘岭之战,后来在中国被拍成了几部黑白电影,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等,在中国的城乡中广为播放。凡是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们,对这些电影的内容都非常熟悉。但是真实的上甘岭战役,又有多少中国的老百姓能够清楚呢?

上甘岭,是朝鲜中部五圣山南麓一个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经过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一场激烈争夺战,名扬天下。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十余万人,反复争夺四十余天,作战规模由战斗级发展为战役级,其激烈程度是战争史上罕见的。“联合国军”的炮兵和航空兵,对两个山头共发射炮弹一百九十余万发,投炸弹五千余枚,把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高地上的土石炸松了1-2米。而志愿军先后打退敌人900余次的进攻。“联合国军”伤亡两万五千余人,伤亡率在40%以上,而志愿军伤亡一万一千余人,伤亡率在20%以上。血肉横飞的场面,在上甘岭战役中司空见惯。

在那一段日子,我们几乎目睹了整个战役的发生和发展,对其中一个无名高地上牺牲的几位志愿军中的无名英雄印象最为深刻。由于他们没有留下姓名,所以他们的事迹没有被拍成电影,没有被写进通讯,甚至都没有被战史所记载。但那一段真实发生的战斗,让在战场上目睹了他们的壮举的幸存者和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

这天是1952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两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也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个时间分割点,中国军队本来占领的两处高地上,所有的地面阵地都已被美军夺去,但在阵地下面中国人挖的坑道里,还有小部分的志愿军在坑道内坚守。残酷的坑道争夺战开始了。

现在战场的形式对美军有利,他们占领了阵地表面,又投入了大量生力军。此时,他们把美七师撤了下去,由南朝鲜二师接替美国人的主攻任务。而我军这边兵力几乎已将用尽,补充兵源来不及调集,而在坑道内的志愿军又得不到指挥部的任何补充,他们与指挥部的交通和联系全部被美军密集的炮火网所中断。

我们在志愿军某师指挥所内看到,敌人黑压压的一片一片人头就在炮火掩护下攻了过来。突然之间,对方的第二梯队一片大乱,战斗突然在敌人的背后打响。该师的师长一边夸战士们打得好,一边在问这是谁打的?但居然没有人知道。

我们连忙来到了这块高地上看个清楚。原来,有一支奇兵,占据了美国人留下的一座非常坚固的堡垒,冷不防在敌人内部打响。由于猝不及防、距离又近,敌人的第二梯队死伤惨重。敌人的后路被抄,援兵不继,前面的进攻立刻失去了后劲,而我们坑道内的士兵又可以坚持下来了。

可以这么比喻,联合国军张开了大口,准备把前面的志愿军阵地一口吞下,却不料喉咙里突然卡进了一根刺。现在,不光不能咽下眼前的肥肉,连张开的大口也很难合上,只能张着嘴等着别人一点点敲自己的牙齿,拔自己的舌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