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清穿之反骨皇太子+番外(57)

作者:一卷春风绿 阅读记录

方长松心里咯噔一下,十分担心皇上真的会就此废了太子。他头冒冷汗,恨自己嘴笨, 找不到好的说辞为太子求情。

他回来时意气奋发,没多做思虑, 本以为自己这回带了这么多足以让大清发生大变化的东西和技术,肯定立大功了。却万万没想到,这才刚拜见皇上, 就遇此重大的挫折。

这次出海贸易,方长松早就被太子爷的才华和品质所深深地折服。他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皇上误会太子,甚至废了太子。论能力他肯定比不过太子爷厉害,但为人属下总要有点忠诚,为官更要有一点热血,不然这一世他算白活一遭了,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分别。

“皇上,太子爷通时达变,深谋远虑,一心一意为大清国百姓谋福,才会冒险参与到别国的战争中。请皇上明鉴,原谅太子爷这次的过错!”

方长松说罢,就给康熙哐哐磕头。

康熙一眼就看出来了,方长松是在真心实意为胤礽求情。方长松此人的人品如何,康熙很了解,并不似其他大臣那般尖嘴滑舌,直心眼,只会闷头实干,认准的事儿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从不会谄媚恭维。这也是他选方长松来当使团副使的原因,他不希望在出海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太子被品性不好的大臣给带坏了。

方长松见康熙有所动摇,连忙让人把太子的箱子抬上来。

康熙瞅一眼这半人高的大木箱子,以为这是胤礽为自己忤逆圣意准备的赔罪礼。想必十分贵重吧,又或许是欧罗巴洲时下最流行的新鲜玩意儿。

当他是三岁小孩来哄?见点好东西就气消了?

思及依然能忤逆旨意也就罢了,他还擅自留在荷兰不回来,康熙略消下的气又有复燃的趋势。

方长松命人打开箱盖,露出里面满满当当的信。

“这是太子爷自快离开大直沽渡口后,每天给皇上写的信,一直到臣离开那日,一天不落,全在这里了。其实臣曾经问过太子爷,为何要改道,为何参与别国的战争,太子爷都不曾回答过臣。臣告别时,他更不曾委托臣在皇上跟前说好话。”

比起其他大臣的花言巧语,方长松的这番直言,倒让康熙心里更为动容。

康熙知道方长松在表达什么,太子在做这些事之前,都已经考虑清楚后果了,他该是不会后悔,会甘愿受罚,甚至他大概早就做好了被废的准备。

思及此,康熙就想到胤礽第一次请辞太子之位的情形。

这孩子会不会是故意这么‘作’?就为了请辞太子之位?

康熙扫了一眼箱子里的数百封信,每一封信上的都标注了日期。康熙问了方长松离开荷兰的日期,先选择最后一封信来看。

信里胤礽解释了他临时改航道的原因,他非常想到欧洲学习技术,让大清更强大。因为知道父亲可能会担心他的身体,不会同意他走太远,所以他就擅自做主了。

至于不回国的原因,是因为他和荷兰等国的领导人做好了协议,战争虽然看起来胜利了,但边界的划分和赔偿问题还在争论中,不保证法军在这期间是否还会反攻,所以他要等停战协议正式签署之后才能离开。

胤礽并没有为以上两种决定找借口,他承认是自己主张,也承认自己可能会给大清带来麻烦,但他相信利大于弊。虽说如今国内的技术发展远不如欧洲先进,但大清的总体实力为强国这一点毋庸置疑。他相信在皇父的英明领导下,大清不会惧于来自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威胁。

最后,在信的末尾,胤礽诚挚请求康熙对他的善作主张进行惩罚。任何结果他都接受,绝无怨言。

整封信中,胤礽没有一句恳请他原谅的话语,胤礽在信中提过三次,他是慈父,检讨是自己叛逆,总是令慈父伤心操心。

由此,康熙便料定自己猜中了胤礽的想法。胤礽因为不能有子嗣了,怕他这位慈父为难,才故意行此举,给他一个名正言顺废太子的理由。

康熙不禁想起去年胤礽离开之后,太监舒华回禀他的话。

“太子爷一直都知道朝堂上的那些大臣在背地里怎么议论他,每次听到那些难听的话语之后,他都会一个人静坐在窗前沉默良久。

太子爷从未出言埋怨过那些议论他的大臣,他说大臣们其实都是在为大清的未来着想,他们说得都对,他深知自己身为储君所担负的责任,他患有这样的隐疾继续当他太子,的确不利于朝局稳定。

太子爷常常念叨,父慈,子更应当孝顺,他不该辜负父亲,让父亲为难。”

康熙的心柔软了下来。

纳兰明珠知道康熙身为帝王最讨厌别人乾纲独断,忤逆于他,尤其是太子的储君身份比较敏感。如果未来皇帝的继承人不能听从皇帝的话,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极有可能会提前越位,谋夺帝位!

索额图正奉命在川陕地区巡查,如今不在朝中。他正该趁这时候给索额图致命一击,拉太子下马。

没了太子爷做依仗,他倒要看看索额图以后在他面前是否还能嚣张得起来。

“这么多信,可见太子爷十分用心地想给皇上道歉。”纳兰明珠感慨道。

纳兰明珠故意强调用心道歉,意在提醒康熙,太子是在耍手段博得同情,以求原谅。

康熙不笨,当然听懂了纳兰明珠的话外音。因为还没看过整箱的信的内容,康熙不好再武断总结什么,只略略“嗯”一声回应纳兰明珠,没多言。

纳兰明珠暗观康熙的脸色,皱着眉头,脸色阴沉,似乎被什么事深深地困扰着。

纳兰明珠连忙趁机继续道:“臣从君,子从父,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如今太子爷公然忤逆君父,挑衅皇上的权威,不惩戒恐怕有损于君威。”

康熙猛地看纳兰明珠一眼,又垂眸扫视一眼自己手上的信,“那依爱卿的意思,当如何处置?”

“太子明知故犯,欺骗君父,把国家邦交当儿戏,应予以严惩。”

方长松急得立刻反驳:“太子突然临时改道决定去欧罗巴洲,系因在访问途中知悉他们技能已然强于我国,为增强国力,这才决定停止在印度只得钱的贸易,前往荷兰学习技能。

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当时情况特殊,距离遥远没条件折返通报,只能擅自决断。

至于国家邦交,太子在访问各国时,从没暴露过他储君的身份。”

“那又如何?即便他隐瞒了太子的身份,他身为大清使团的正使,当明白,他出了国即代表大清。只要是他掺和了外国的事,那就是咱们大清国在管闲事。如今欧罗巴洲各国是兄弟之间在吵架,等他们一致对外的时候,倒霉的便会是我们大清国。”纳兰明珠接话反驳道。

方长松气得面红耳赤:“国不强,你纵然不得罪人,也照样会被人欺负!如今紧要的不是邦交麻烦,是如何自治,令我大清成为第一强国!国强,则无人敢犯!”

这些话,是方长松在荷兰的时候听胤礽所讲。他觉得很有道理,一直谨记在心。也正因为如此,方长松才会对太子爷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朝中某些人还在为争权夺势整日费心算计的时候,太子爷的格局早在“如何让百姓富裕”、“如何让大清更强”上了。

高下立见。

方长松质问纳兰明珠:“冒昧问一句,纳兰大人作为饱读诗书的大学士,书都读到哪里去了?你不想着怎么为国办事、为民谋福,只想着劝皇上废太子,到底目的为何?”

“我何时说过要废太子了?”

“你就是那意思,谁听不出来?”

“你胡说!”

……

俩人随即吵得不可开交,康熙被闹得头疼,但他也没阻止这俩人吵,示意一眼梁九功。

梁九功赶忙从巷子里再取出十封信来,呈给康熙。

康熙便在吵闹中读了信,越读心里越不是滋味。胤礽这次出去,真不是去胡闹了,也不是任性在作,他有认真在总结学习技术。每一封信都是满满的“干货”,承载了许多技术知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