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的读书郎(722)

他看了半天,愣是没看到,关于这两个直接责任人的处理结果。

“处理?”欧震大人苦笑了一下:“我奏折,巡抚大人的奏折,包括总督大人的奏折,都上去了,可一直没有下文。”

其实说白了,朝廷,或者是上头的人,来了个“冷处理”,即不管,也不罚,就这么让两个人在任上待着。

温润眼睛都瞪圆了:“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时候,还不管,也不罚,干什么呀?

“拖着呗!”欧震大人道:“估计上头也没想好怎么办,或者是上头支持他们的人没想好怎么善后,就只能先拖着,如果灾民处理得当,可能他们的罪责少一些,但是如果酿成了大祸,他们是最好的顶罪人。”

温润不高兴了:“好不好的,都是他们的责任啊!”

欧震大人没说话,只是脸色阴郁的厉害,他没跟温润明说的是,自己也有连带职责,到时候,可能会保不住官位,最好的结果,就是降职处置,他好不容易成为了知府,降职的话,就得干回原来的知县了。

像他这样在仕途上有了重大错误的人,吏部三年一次的考评,恐怕也不敢给他高分。

你说他能不犯愁吗?

可是这事儿,温润就没办法啦!

他不是朝臣,也不是什么皇亲国戚,这个时候,他也没什么好办法:“那咱们先安置灾民再说其他吧!”

“也只能如此了!”欧震大人还能说什么?

温润也没办法,只好拱拱手,抄了一份邸报,午饭都没在这里吃,去了永清府书院。

说是来送邸报的,实际上就是来看看,吕山长有什么好办法?还有就是两个弟弟,让他们抄写邸报,顺便谈一谈现在的时事。

不过书院里的气氛更不好了,温润都有些担心两个弟弟的学业:“这里要是不能学习的话,不如放假回去吧?”

吕山长摆了摆手:“并非如此,他们是想出去帮忙赈灾,可是能干什么呢?医者可以给灾民看病,甚至是预防瘟疫;厨子可以做饭熬粥,赈济灾民的肚子。这个时候,我才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等他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就该跟着请来的先生,好好地进学了。”

“请了什么先生?”温润愣了一下,还有书院学生们不学的科目吗?

好像是没有吧?

“老夫请了七八个有名的大夫,轮流给他们讲一讲医者的课程,让他们如果有需要而身边又没大夫的时候,也能给自己看看病。”吕山长十分语重心长的道:“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温润顿时,肃然起敬!

“您果然真名士也!”

北宋丞相范仲淹年轻时就仰慕诸葛孔明,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后来这个理想成为无数有志之士的共识。

只是如今大家读书都奔着当官去了,可是这科举,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天下读书人千千万,可是科举取士能有几个?

说一句“过五关斩六将”亦不为过。

可这万里挑一的科举,能考上的人少,考不上的人太多了。

总不能,一直读书下去吧?有条件的倒是可以一直读书,没条件的呢?

没条件的人太多了,读书虽然不如练武费钱财,可也不是一般人家供得起的一项事业。

怎么办呢?

那些家里供不起的读书人就会放弃科举,改别的行当了。

一般就是教书先生,账房先生,或者是给某个大家子弟做启蒙先生。

无一例外都是需要识文断字的行业。

可这些都不太符合读书人的性情。

只有一个行业,是先贤们都称赞过的,那就是医者。

所谓“悬壶济世”,医者父母心。

也能让读书人一展所长,济世救人嘛。

故而古代的职业里,医生才会叫“大夫”。

这也是因为学医的人,文字功底必须要扎实,而且中医医学博大精深,要想学会贯通,起码十年八年的才行,还要有累计经验的时间,一个好的大夫,没个十几二十年,是不可能成为“名医”的,那些中医年纪愈大经验越丰富,故而一些人只管找老中医看诊。

话又说回来了,能读书识字的不多,人家要是真的聪明,早就科举出仕了,读书不好的也会奔着教书先生这种清闲工作去的,除非有大毅力的人,读书识字之后,静下心来学医,哪怕学的不精通,能给普通人看病就行了。

吕山长就是要求学子们,能治疗一些头疼感冒的就行了。

“他们将来都要进京赶考的,哪怕学一点手艺傍身,那也得选择岐黄之术!”吕山长一拍桌子:“起码,他们以后考不过……还能有个手艺混饭吃。”

上一篇:不当反派去说书 下一篇:两生欢

初吻江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