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玉京(151)

“我答应安顺王,若我日后登基为帝,将来会立他的儿子为太子,不必过继。”

“……”

迟莲不是没想过以后的事,他也知道惟明会妥善处理,只是他低估了言语的分量,没有预料到自己也会有被震得说不出话的一天。

“在我进入下一世轮回前,此生唯卿一人,”惟明说,“这就是我的承诺。”

这一刻迟莲心中忽然无比通明,他注视着惟明的眼睛,确信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打算。

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毫无保留地爱着他。

惟明凑过来,在他的额头上亲了一下,哄他道:“睡了,明天又要去大理寺审案子,托大国师的福,希望这次能早点完事。”

迟莲闭眼埋首,犹如溺水之人抱紧浮木,将全身都交托于惟明怀中。

“殿下是真命天子,自会如愿以偿,一切顺遂。”

第68章 问世间(五)

乾圣二十八年的尾声, 就在两桩轰轰烈烈的惊天大案中悄然告终。次年三月,乾圣帝中风之症复发,深感病体难支, 正式下诏册封皇四子惟明为太子, 正位东宫, 代天子持玺升殿,监国理政。

皇帝在潜邸时曾生过一场重病, 全靠郑皇后分了一半蚺龙内丹才得以活命,如今年老体衰,旧日潜藏的病根又发作起来。六月初, 乾圣帝身体越发孱弱, 已有大限将至之兆, 自感时日无多, 便召集太子与心腹重臣到御前托付后事。

当日甘露台上蚺龙降世,郑皇后自剜双目以报因果,可惜那点灵力并不足以让蚺龙重新化形, 它被惟明捡回去后,便与他立下了约定,将在合适的时机取走皇帝身上那一半内丹, 并在二十年后,再行取走藏在安顺王身上的另一半内丹。

惟明将蚺龙随身带入宫中, 等乾圣帝交代完诸事,众人告退, 便独自绕到了殿后水榭。等待片刻后, 一点幽绿的萤光自乾圣帝心口浮起, 飘飘悠悠地荡向窗外, 落入他掌心之中, 被缠在腕上的蚺龙探出头来一口吞下。

他理了下衣袖,若无其事地转过身去,只见远隔湖面,对岸站着个衣袂飘飘的身影,夏日熏风吹起银白长发,犹如白鹭照水,一如初见时那样令人一眼难忘,梦萦魂牵。

两人谁也没有动弹,就这样遥遥相对,在这不期而遇的片刻里把对方装进了自己的目光之中。

惟明知道自己并不是能与他同度千山暮雪的双飞雁,只不过是借以栖身的孤寒枝。一生得遇一次仙人,从此红尘凡俗,熙攘人世,都仿佛烟云流水,杳无痕迹,而他最终能留在掌中的,唯有飞鸿踏雪时投下那惊心动魄的一瞥。

他不能求两情久长,便只能求朝朝暮暮。

七日后,乾圣帝驾崩,太子惟明继位,次年改元“承绛”,依祖制“一世一元”之例,是为承绛帝。

承绛帝总体上来说还是符合了大部分臣子对于明君的期许,是个有手腕且有魄力的英察之主,既能听得进朝臣的劝谏,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还非常敏锐,在做皇子时就展现出了查案的天赋,想糊弄他很不容易。

但与他的优点同样明显的还有他的固执,尤其是在后宫之事上令朝臣们头疼不已。大周立朝凡二百年,多得是臣子们劝谏帝王少纳后宫,也有一两位子嗣不丰的,被劝过要开枝散叶,唯独到了承绛帝这里,朝臣见天儿地请他择妃立后,无论多少奏本递上去,都被一句“此朕家事,卿等勿预”打了回来。

惟明即位头几年,与群臣的角力几乎全是围绕着立后这件事,渐渐地也有明眼人看出来,皇帝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后位,而在大国师身上。于是弹劾迟莲的奏章就像雪片一样飞向惟明案头,压力不可谓不大,但惟明的态度异乎寻常的坚决,甚至没有任何妥协绕路的迹象。这既是他给迟莲的承诺,也是他作为新帝弹压群臣的威势——他愿意广开言路,可以好商好量地来,哪怕说的话他不爱听,也不会因言降罪;但是他已经决定的事,只要他未曾改变心意,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到底,没有人可以跟他掰手腕。

立后之事闹得最凶的那段时间,也是新帝与群臣在朝政上磨合得最艰难的时期。迟莲看在眼里都觉得很心疼,他倒是不会在关键时刻给惟明泄气,但毕竟事情是因他而起,所以很认真地问惟明需不需要他做点什么,比如捏造祥瑞、假传神谕、或者伪装祖宗托梦之类的。

惟明抱着他笑了半天,问他:“你知道我现在最在意的事情是什么吗?”

迟莲:“什么?”

“这都多久了,你还是没改过口来,”惟明一本正经地道,“一会儿叫‘殿下’,一会儿叫‘陛下’,我到底是什么?”

苍梧宾白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