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和摄政王没有关系(62)

作者:老树青藤 阅读记录

边想边走到椅子上坐下来的萧锦年,低头一看,桌上铺着两张纸。

一张纸上写着他“大”字的错误点以及纠正之法,另一张纸上密密麻麻的黑字,写满了今天的任务。

萧锦年捧着纸看了半晌,总结就是,他今天要批阅奏折,要看书,要写字,还要完成霍烬纸上额外留的策问题目,足足十道。

尊贵的摄政王大人纸上写着说要检查,检查不合格要挨罚。

至于罚什么,上面没写。

萧锦年咽咽口水,对霍烬留下的巨量任务感到绝望。

第26章

批阅奏折对于现在的萧锦年来说,倒是信手拈来。霍烬和几位相公们并没有对他直白的批阅方式说些什么,萧锦年自知自己没办法改变什么,如今手里的权限,也仅仅是让他随心所欲的批阅奏折。

虽然真正涉及大事的奏折现在还不会呈到他的眼前,但不妨碍他在奏折上狠狠痛批那些尸位素餐的贪官污吏。

反正隔的远,骂就骂了,他们也不能拿他怎样。

萧锦年刚骂完一个假惺惺问安,实则纵容族中子弟草菅人命,弄的治下百姓苦不堪言。最后霍烬登基官场大清洗时,被百姓揪出来送上断头台的昏官。

心里正气着,就被下一本奏折抚慰。

甘岷府知府钱松岳奏折里写着感谢陛下体谅,免去他们今明两年的上贡,让百姓能多种些田,攒点余粮,填饱肚子。又在末尾说了凛冬将至,万望陛下注意保暖,保重身体。

用样的话语,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是不一样的。钱松岳的关心,萧锦年觉不出半分的虚假。他提笔想写些什么,想到两年后频繁出现在天灾,甘岷府会开始大旱。

甘岷府地处西北,边关要塞。那时大瑜天灾不断,人心惶惶,安定许久的边关,再起骚乱。朝中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任何人手派来边关镇压。眼看着边关失守,胡人一路势如破竹打到甘岷府。

胡人野蛮凶残,每破一城,便会屠城。按他们的话来说,大瑜人都是猪狗,如今土地是他们的,这些猪狗自然不好在他们的土地上活着。

钱松岳知道沦陷城池的惨状,他没有逃离,身为文臣,却套上盔甲,誓死捍卫。

最终还是落败,受尽折磨死去。

将士们马革裹尸,血洒黄沙,没能抵挡住塞外胡人的铁蹄。甘岷府城破后,不出两月,大瑜失去半壁江山。

萧锦年看着世界线画面中的战火,看着钱松岳至死都挺直的脊背,说不动容,是假的。

穿越守则第一条,不能干扰世界线……

不能……

“凛冬将至,万望陛下注意保暖,保重身体。”

萧锦年盯着这一句话看,连穿越守则都忘了背。

边关失守的那么快,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没有粮食。大瑜没有屯田制,边关将士的口粮全都是由各地长途跋涉的运过去,光运这些粮食,年年都要耗费诸多的钱财。

后来天下不断,各地灾乱,国库早就空的比皇帝的脸还干净,哪里还有钱往边关送。

战时都是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填不饱肚子,怎么打仗?边关靠着流放的犯人和本地的老百姓种的那点粮食,自己能果腹就不错了,更别说供养十万大军。

屯田制能够极大的缓解边关粮食压力,自给自足,至少不是把命悬在千里之外的粮食上。屯田分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商屯不是让商人种地,简单来说,是让盐商们为边境纳粮来换取官方给的盐引。有了盐引,就能支盐运销。

只是大瑜如今盐业不丰,世家把持着不少盐业,商屯怕是不能考虑。

萧锦年无意识的一旁待会用来练字的纸上写下了“屯田”,“盐引”四个字。

他盯着盐字看了半晌,突然想到,如今大瑜海盐还是用火烧提取,费时费力产量低,由于要买足够多的木头,成本也高。

可是只要换种方法,只需引海水入池,以火山石打底,阳光曝晒,便能结出干净的盐晶。

他知道这个方法,也是偶然。有次他路过主任办公室,门没关。里面传来主任的怒吼,“就你能!在原始位面用滩晒法取盐!你疯了吗?!要不是你命好,最后任务顺利完成,怕是一辈子都得呆在那做个彻头彻尾的原始人!”

这事很快就在局里传来,毕竟犯错的是大前辈,还是最基本的错误。都说前辈由于动了恻隐之心违反规定帮任务位面解决了一次危机,任务结束后连精神印记都没来得及归零,就被拉过来挨训了。

听说这位前辈最后处理结果是三万字检讨,奖金全部扣光,工资也按着最低标准来,安排的世界位面全都是吃力不讨好做苦力的角色,而且还要跟着实习生重新培训。为期十年,要是觉得接受不了,干不下去就直接走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