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户娇妻超旺夫(368)

作者:百里砂 阅读记录

她声音清朗,还带着一丝少女特有的甜美,笔直站着,仪态昂扬,语调铿锵,这开场白,一下子就把众人的注意力调动了起来。

唐时锦续道:“而如今,我是圣上亲封的庆泉侯,又领了江南黜陟使的差使,为农事来到这天下最富足的江南,在坐的诸位,全都是我此行不可或缺的帮手。”

“我在竹林村等死的时候,从来没想过我会有如今这一天……那么诸位,你们坐在这儿的时候,可曾想过明天会如何?一年之后会如何?三年之后会如何……而千百年之后,史书之上,又会如何讲述我们今日这一聚?”

“诸位,我可以告诉你们,这一次运来的良种占城稻,稻穗比原本的要大一倍,亩产是原本的三倍!!诸位,民以食为天啊!如此盛事,怎么可能不载入史册?故,我方才才说,我们正在书写历史!!”

众人也不由神情震动,纷纷交换着视线。

连江必安都不由得仰起头来,怔怔的看着她。

唐时锦续道:“但是诸位,我只是一个生意人,我只有一双眼,一双手,我能看到的很少,我能做到的也很少……我出身乡野,年轻识浅,不懂官场中事,请诸位一定要帮帮我,我们一起把这件事情做的漂漂亮亮的,可好?”

适当的示弱,坚硬之下的柔软,“我需要你的帮助”的肯定。

众人心头发热,轰然应声:“好!!”

唐时锦微微一笑:“但我也有我擅长的东西,我擅长做生意,我擅长赚钱,我喜欢锦衣玉食,真金白银……甘贫苦节什么的,那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我只是一个俗之又俗的大俗人,我从来不觉得,爱财、爱色、爱名、爱利、爱华服、爱美食……是可耻的事情,人天生就有欲.望,欲.望才是人努力的最大动力。所以我绝不会让大家白干活儿的,大家大可放心!”

这样的言论,无疑叫这些人听着极为顺耳,一些爱多想的,也渐渐打消了疑窦。

唐时锦话锋一转:“但是诸位,有喜欢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有喜欢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有喜欢名扬四海家喻户晓的……这些全都好,全都对,全都没有问题,但是,在座的,有谁就喜欢走在街上人人喊打?有谁就喜欢史书留名遗臭万年??有谁?有谁??有没有人是这样的?”

自然是无人应声,却有不止一人皱起了眉头,似乎有所触动。

唐时锦目光扫过,众人神情,尽收眼底。

尤其江必安,平时总是冷冷凶凶,拒人千里的表情,此时却仰着头,怔怔然的,向往的看着她……唐老大十分满足。

收伏硬骨头什么的,让她的老大魂儿,比磕了.药还兴奋。

唐时锦笑了笑:“诸位,自从进了江南,我唐时锦与各位的荣辱生死,便全都绑在一起了。我天生财运,我的人,没有一个会为金钱烦心;我经历传奇,我的人,想出头自然有的是机会;不管你求财求名求权求势……我全都可以给你,若是这样,还有人非要跟我对着干,眼皮子浅的如同当年的‘落水秋瞳’,那我也只能送他下去陪柴千源了……我想,诸位并不想领教我的刀法的,对不对?”

她这一次沉默的略久,让大家充分消化。

然后她叹了一口气,坐了下来:“诸位,我听说锦衣卫都出身不错,我想知道,诸位有没有饿过?我一直都觉得,饿是世上最绝望的滋味,尤其是不知道下一顿在哪里的时候……肚子里永远是空的,抽抽的全身都发软,眼睛看到的所有东西,都会先想到能不能吃……山上的野果子是酸的,越吃越饿,最顶饱的是馒头草,咬着面嘟嘟的,里面的小种子还有一点点甜味儿,要是能找着田鼠最好了,剥了皮烤熟了,不用放盐,吃下去会觉得胃里暖暖的,天都是蓝的,舒服的像神仙。”

她声音温柔又伤怀。

大家都不由得沉浸进了她说的那种感觉里,这些人也有不少吃过苦的,不由得眼窝发酸。

第441章 愿与诸位共写青史

唐总是很擅长洗脑的。

但现在不止是要洗脑,还需要把这些人收成自己人,所以煽情环节,必不可少。

还是那句话,她不能当神仙,她要做的,是一个接地气的权威,如今又是值得投效的上司。

所以她一点都不介意说起当年的落魄。

唐时锦续道:“我有个徒弟,叫许天禄,他当年向我自荐时,曾经唱过一段儿苏州评弹。”

她唱了几句:“爹饱了,娘吃了,一碗喝个肚儿圆。”

苏州话软熟好听,这一句听起来极有韵味,唐时锦续道:“我们乡下,其实很多人家都是这样的,家中没有余粮,仅余下一口半口的,掺上野菜也就能混个水饱,爹就说,爹饱了,娘就说,我在灶下吃了,然后不懂事的傻小子,捧着碗吃下去,爹娘就咽着唾沫笑……”

她看着他们,开始拔高高度:“位卑未敢忘忧国,我穷过,我饿过,我知道穷和饿的滋味,所以,诸位,新粮能增产,多少穷人能多吃一回饱饭,多少家能多展几回笑颜?故,我来江南种新粮,不为名,也不为利,是上天给我财运,圣上予我荣光的报答,是为了千百年后,后人指着史书说道,庆泉侯并非唯利是图,她也有为国为民之心。”

“而在座的诸位,或有不少有妻小的,难道就不想在将来,在饭端上桌的时候,抱着儿孙,骄傲的跟他们讲述,当年,咱们是如何在江南,将这高产的新粮,一粒一粒,种入了我大庆的国土?”

“而这天下的百姓,或远在天边,或近在咫尺,他们吃着这新粮,又焉知他们不会笑着跟儿孙们说,当年啊,二千锦衣卫进了江南,带来的粮食,我种了一辈子地也不曾见过……收成的那一天,满庄的人开心的又哭又笑……就冲桌上这碗饭,谁说锦衣卫不好,我跟谁急!”

随着她的话一句句说出来,众人明显的激动起来,连江必安眼里都带了光芒。

唐时锦心说差不多了,便站了起来,“诸位可愿与我同行?”

“愿意!”

唐时锦缓缓点头,然后向四方团团捧手,跃了下来。

花晟林稳稳托着一摞酒盏过来,戚曜灵穿着飞鱼服,提起酒坛来,倒了一盏。

唐时锦双手捧给了江必安,拱了拱手:“江大人。”

江必安还了一礼,接过了酒。

然后三人往下走,唐时锦道:“怎么称呼?”

那千户道:“姓冯,冯江。”

唐时锦双手捧上:“冯千户。”

“姓陈,陈四方。”

“陈千户。”

三人就这么从上到下,两千多号人,不拘大小职位,全都一一的通过名,拿到了唐时锦亲手捧来的酒。

然后唐时锦几人回去,连着司顾菟,也都斟上了酒,唐时锦朗声道:“唐时锦愿与诸位,共写这段青史!请!”

两千余轰然应声:“请!”

然后大家一齐仰头喝下,这一刻,其振奋,绝不会逊于歃血为盟。

她发现古代人,尤其锦衣卫这种人,比现代人更容易被带动,可能是因为他们本来就算是纪律部队,又相对心思纯朴,加上大多出身不错,所接受的教育和耳濡目染到的东西,都是比较主旋律的。

反正这么一场下来,连江必安看她的眼神,都明显不一样了。

翌日,便把这些人打发下去了。

一个县下去了一百锦衣卫,三到四名司吏,加上戚曜灵他们一人一处。

到了地方之后,先由县令,表达了一番对皇上的敬仰爱戴种种,然后详细的解释了一下契书。

主要强调了几点。

这是皇上要在天下推广的种子,之所以选中江南,是因为江南人杰地灵,气候温度适宜种种……

总之这件事情,不是庆泉侯的事情,也不会占上庆泉侯的财运,请大家不必刻意多占,因为还要向周边推广,所以是三年之内,是不能借此良种牟利的……种种。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