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42)

刘福生是个精明人,听了他们的描述自然知道了这群人从燎原厂赶过来的原因,“北河省锅炉厂的技术人员还在检查,晚上我安排到了饭,你们别走了,正好一起吃顿饭。”

“许如意不是给你们解决问题了吗?你们也问问他们,我看,这么一问恐怕就知道差距,这可是省级厂。”

这就是赵光群几个人的想法,自然没什么意见,不过人家干活,也不适合参观,几个人还是凑在这里等了等。

北河省锅炉厂的技术员非常的认真,所以这顿饭一直到晚上八点才开始,就定在了夹具厂外面新开的新新酒店唯一一个包间。

刘福生显然是早就北河厂的人说了,所以大家见面还都挺热情的,北河厂来的是两位技术员,为首的年纪大点,叫做穆传志,年轻点的叫做庞海。

穆传志显然是个工作狂,坐下后就相互介绍了一遍,还没寒暄,就趁着上菜的功夫问向了赵光群几位:“我听刘厂长说,你们厂子的沸腾炉都有些问题,想要看看我们能解决吗?都是什么问题?”

王爱山本来先说的,赵光群却抢先一步,问:“穆技术员,我们厂目前使用的是一台35t/h的沸腾炉,目前的问题是燃烧不均匀,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

穆传志一听就点头:“这个现象其实很常见,这沸腾炉是介于层烧和悬浮烧之间,沸腾床上有料层,先在床上点燃料层,然后启动送风机,煤粒被吹到半空中翻滚沸腾燃烧。”

“所以是否能够均匀的翻滚受很多因素影响,风量大或者小,风速快或者慢,风速和炉膛面积是否合适,风帽的孔径是不是合适,甚至你的料层被踩了一脚,都有可能。”

这会儿饭菜已经上来了,有人给每个人倒了杯酒,他抿了一口:“不能单纯的说某个问题,需要彻底地分析。”

许如意说的可没这么麻烦,赵光群就问:“原先有技术员提出了一个办法,分床启动,这样可以解决问题,您怎么看?”

穆传志对这个也熟悉:“点火启动分为整床启动和分床启动。但大部分都用整床启动,分床启动海市锅炉所专门研究过,还发了文章,整体的意见也是,有很多操作的问题难以解决,而且你这炉子并不是太大,没有这个必要。”

穆传志和许如意说的,几乎是完全两个方向,赵光群自然不能轻易罢休,“那整床和分床哪个燃烧更均匀?”

穆传志就是做技术的,是个实诚人,皱着眉头说:“那自然是分床,你想,分床就相当于减小炉膛面积,越小变量越少,更好调整,不过没必要,真没必要。”

他又劝了劝。

赵光群若有所思,给他倒了杯酒,碰了一杯,说了声谢谢,穆传志还怕他想不开,边喝还边再劝了一句:“先进的不一定好用,合适最重要。”

显然对分床启动一点都不看好。

居然说的差这么多?

王爱山他们也坐不住了,赵光群这边一问完,王爱山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跟两位技术员聊了起来,穆传志和庞海人都不错,简直是有问必答。无论合不合作,他们都愿意交这样的朋友,所以饭吃的很是不错,很是热闹。

唯有赵光群紧皱着眉头,一直没夹菜。

刘福生就劝他:“许如意给你出的主意是分床启动吧,这技术省里锅炉厂的老技术员都觉得不行,她能行吗?我劝你啊,就是北河厂吧。”

按理说应该如此。

但穆传志这样的解释赵光群听得太多了——

这么多年,他们也不是没找人修过,都是这么说的,时间长了他也会发现,燃烧不均匀,燃烧效率低,结焦,煤渣多等等问题都可以用这些理由解释,可能这是真的,但也真是万能话,让人听了就感觉不到解决的希望。

而许如意太自信了,她可没说什么一堆原因,只是说这个法子行。而且她还敢说你不懂让技术员来,她全程都可以指导。

外加上锅炉报上的文章,如今这篇文章的反响热烈程度,让赵光群有种不太敢相信却又不知道怎么就觉得是真的的直觉:许如意的更好。

不过他谨慎,只是跟刘福生说我想想。

就这时,旁边的庞海大概听见了刘福生的话,问了句:“刘厂长,你们跟燎原厂的许如意认识?”

赵光群看向了他,“你知道她?”

“那当然。”庞海很佩服地说,“她那篇蛇形管焊接工艺的文章,我读了好几遍,解决了我们厂蛇形管焊接的难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见见。”

原来北河厂也对许如意这么推崇啊,赵光群好像想通了一些事情,“那肯定有机会的。”

等着吃完饭,都已经八点了,赵光群就在门口分开,各自坐公交车回家去了。

赵光群家里离得不远,他没坐车,而是溜达了一会儿,等着到家的时候,孩子在做作业,老婆在织毛衣,一见他回来,老婆就问他:“不说走个过场吗?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赵光群一边把沾了酒味的衣服换了,还洗了洗脸漱了口,这才进屋喝了一口老婆早就倒好的茶,“跟想的不一样。”

他老婆就是硫酸厂的职工,对本厂的事儿很清楚:“这是被说动了?你想跟燎原厂合作?”

赵光群没应下,说的是:“我明早去一趟老山将刀厂,张清江邀请我好几次,我都没去,我该去看看。”

事情都有序分配下去,许如意这几天就待在厂里哪里也没去,主要干两件事,一件就是回信,这里面不止有寄给市局的,还有寄给大成螺丝厂的,还有寄给燎原厂的。

表扬的信件许如意都没回复,提建议的如果有用,许如意会回复告诉他自己吸取了哪些新想法,最多的是求助的。

大概是因为她的文章写的是焊接,姜红的跟踪报道又提到了热处理中的氢脆,所以求助主要是这两方面。

有难题,譬如辽远锅炉厂的技术科科长韦力就跟她探讨了一下《大型锅炉异种金属的焊接缺陷问题》,他显然对此颇有研究,写的非常详细,毫无保留。

许如意也很感动,将自己知道的东西,能够拿出来使用的,写信告诉了他。

但更多的都不算难题。

为此许如意还专门看了看来信的地址,发现这些多是县级的厂子,甚至还有村办厂。

用东山省大王村村长兼风扇厂厂长王凯旋的话说:“我们村是属于先动起来的第一批人,大家开始的时候,一起烧砖卖钱,后来我们有点钱,就买了这条风扇生产线,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对扇叶的焊接总是有裂纹,拍摄了图片,请问许专家,能不能帮我看看是什么问题。”

这种来信,许如意回答得就格外的仔细,甚至将不曾出现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也都尽量写上,最后的时候,她总会写这么一句:“如有不懂,还可以再来信。”

另一件事则就是设计她要参加秋交会的产品,这个产品主要符合两点,燎原厂的现有水平能够生产,而且同行之间没有竞争者。

对于别人来说,这就有点难,毕竟这些年,大家能想到的东西都生产的差不多了,可对许如意来说,这个挺简单。

因为她知道现在的国外是什么样子,他们过的是什么生活,需要什么东西。

她设计的东西很简单,也很好做,露营车。

这个东西是基于燎原厂生产手推独轮车的基础上来的,很多原材料,譬如钢材轮胎,除了型号不一样,几乎和手推车没啥区别。

当然也有需要添加的地方,譬如轮胎上的刹车设计,能够360度旋转的轴承,锻造厂都有,就是长相差点,看着粗糙点,不过露营的东西走粗犷路线也是有的,不打紧,而螺丝螺母直接用大成厂的就可以,这些都不是问题。

唯一需要找货源的就是车身上的帆布,许如意不知道现在能不能生产,如果不能的话,换成雨布也是可以的,所以并不担心。

大江流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