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主游戏[基建种田]+番外(355)

作者:南湖锦鲤 阅读记录

但是兵大爷已经不耐烦,一个大巴掌呼扇过去,赏了对方一个狗吃屎:“我去你.妈的吧,老子有记忆开始就听说王若彩是江北王了,哪里有什么从前……”

世族这才瞪大眼睛看着离去的兵大爷,兵大爷身形已长,但仔细瞧瞧,肩膀却还不够宽,是还未长开的半大孩子模样,今年说不定也就十七八岁。

而王若彩的大名从十几年前开始就响彻江南,正赶上这个年纪的少年开始了解这个世界,才给了他们女子也能当主公的印象。

想到这里,世族有苦说不出,士兵没文化,没读过书,更不会知晓什么历史,对他们而言,活着的时候看见什么,世界就是什么样子,和他们是说不清道理的。

但是等到士兵离去,世族们重新聚在一起,才忽然感觉到了恐惧。

一个少年士兵的随口一言,已经透露出这个时代的可怕一角: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家都觉得,继承家业,当官封侯,甚至连做皇帝,也不是非得男子了吗?

大概就是从王若彩受封扬州刺史开始的吧。

这个女人,改变了一切。

大家说着,已经有世族满面泪痕地骂起来了:“王若彩此女当杀!她是千古罪人啊!”

其余人也面有戚戚之色。

但是更多人却已经忍不住开始强迫自己去接受这个事实,继而准备顺应这一切了。

世族之所以为世族,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比别人更高贵,而是因为他们更懂得适应环境。

适者生存,不肯顺应时代变革的人,不是死了,就是败落了。

他们能仍然站在这里,就证明他们的祖先都是适应了时代变革并占到了先机的人。

他们即使是子孙,也不敢比祖先表现得差太多,不然就太对不起先祖辛苦为他们谋下的这一份家业和基础了。

在内部调整讨论过后,武昌城的世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死活不愿真正对霍思城俯首,不主动反抗就已经是他们最大的让步了。

而另一部分,也是世族中的大部分,他们决定主动配合霍思城,派人到青州去。

江北他们是不敢去的。

他们都看出,江北是霍思城母女的老巢,妇好书院是江北政权的根本,除了一个淮南贸易城,其余江北境内是寸土都不肯开放给外人的。

建康已经有江右豪族了。

唯有青州,霍思城在那里,百家学宫在那里,对外开放的口子也在那里——别提淮南贸易城,难道他们堂堂士族,还要到一个商人出没的地方去吗?

霍思城公告天下,百家学宫对外招生,不论男女,不论出身,不论种族,一旦从百家学宫毕业,就能进入江北政权下为官——也别提去妇好书院考试,要是连这么一个小书院的考试都过不了,世族就枉为世族了。

所以,从一开始,霍思城就为外人定下了进入她的政权系统的道路——想投靠我?来百家学宫吧!从这里毕业,就能入我门下,为我官员。

几个月前,武昌城内的世族们认为那和他们无关,只是为天下出身低贱之人提供的一条通天梯,而他们,自然是慜帝的朝臣,也是慜帝的高官。

谁能想到,这么快,他们就需要去霍思城手下求一份活路了呢。

慜帝已死,福帝却在霍思城手里。

慜帝死了,那他们这些人自然也就不算官了。

他们有的人厚着脸住在武昌城里,还占着大宅子,但是有的人已经受不住压力,主动将自己的大宅让出来给进入城中的将官们居住,准备自己去住小屋了。

没想到,他们将宅子让出去,没多久,那将官又将宅子退了回来——看得出,退的时候是有点不舍的,但也终于是态度坚定地退回来了。

“祭酒有令,”祭酒是指陈伯,这还是谢恺在时封的,如今他也还是领这个职衔,“我们进城只暂时接管城务,不能收受贿赂,更不能占百姓家财。如果你这宅子来历不明,也等到真正的管事的来管你,到时候自然有你的好果子吃。”

宅子被退回来的人大惊,便问:“那真正管事的人何时来?”

将官摇头,但是指着外面一荒千里的野地道:“我不知,但是在春耕开始前,一定会来的。祭酒说,江北有抗旱稻,等管事的来了,我们江左百姓就能重新种活庄稼了。”

说到这里,连已经很久都不需要种庄稼的将官脸上也起了期待之色。

这个世界上,只有皇帝和士族不会对土地和庄稼抱有感情。

除了他们之外的任何一个百姓,一看到土地荒废,就会心疼得说不出话,就想要流泪。

他们的生活和种地息息相关,谁都不会忘记祖祖辈辈的人对土地的渴望和期待,谁都知道,土地和庄稼才是人的命,有了地,地里有了庄稼,人才能活。

谢恺集结起来的十万大军绝大部分都是从江南普通百姓中拉来的壮丁,哪怕有人已经一步步爬到了将官的位置,也不会忘记,自己对土地的热爱。

所以他们恨,恨城中的世族,也恨曾经的谢恺。

陈伯将去年年末那个叫陈学年的人的奏折读给他们听了,还将人抓了来,亲自对证。

陈学年在去年十二月的确警告过谢恺,今年将有大旱,前所未有的大旱。

但是在当时本地豪族的刻意针对下,谢恺没把旱灾放在心上,等谢恺身死,世族上位,世族们也没把旱灾放在心上。

唯一稍微在意了一下旱灾的人是本地的豪族,但是他们在意的方式就是高价买走百姓的粮,让百姓还没到秋天,就提前绝望。

江南大乱,无数江南百姓身死,旱灾是凶手,谢恺.本地豪族和这些世族是给凶手递刀的人。

可是陈伯告诉他们,就在一百多里之外的新安郡,同样地处江南,同样经历了大旱,那里的百姓不仅没有经历饥荒和流民,反而在今年获得了丰收。

因为霍思成手下有一个梅博士,梅博士发明了抗旱稻,旱灾年庄稼也能活,产量比寻常稻种还高一成。

听到这里,武昌城外的十万大军再也没有了犹豫,连夜攻进了武昌城,尊安城公主为新帝。

他们都知道自己实际上的新主是谁,他们其实不在乎。

什么君臣礼义,男尊女卑,那是士族们说的道理。

他们只知道,谁能让他们活,谁能让大家吃上饭,谁就是他们的主公。

第222章 晋江文学城首发

武昌城东门外,一行士兵和城中的世族们都等在这里,对着城外翘首以盼。

陈学年不安地候在队伍中。

城中其他世族,崔氏.李氏.卢氏.萧氏……等等,无论是否真心臣服,但是为了顺应形式,都派出了本族优秀子弟前往青州。

然而他陈家却只有他一人。

这些年他随着朝廷颠沛流离,心中从未安定过,也就没有了传后代的心,这些年始终是一个人,即使收用过几个婢女,也没有让她们生下自己的孩子。

等到各世家都找出族中出身干净的优秀子弟派往青州求学,投靠霍思城,他才开始后悔起来。

曾经出仕过的世族们是不可能去青州的,先不说一臣不事二主,即使他们自己丢得起这个脸,也要考虑霍思城愿不愿意。

当初武昌小朝廷和霍思城的江右小朝廷对着干了几年,等孔景阳发檄文之后又干脆对霍思城母女大唱大骂,哪怕霍思城是菩萨的心肠,也不可能真心任用这些人了。

所以世族们即使要投靠霍思城,也不能自己出面免得招人厌恶,只能叫家里身家“清白”的子弟前往,这样,既免了他们自己委屈厚颜,又能叫霍思城舒舒服服地接受他们的人。

毕竟是从前的事,这些子弟以前还小,都在家里读书,外面的事,都是家里大人做的,有什么事,要罚要压,也都只让他们这些老头子担着,和这些子弟无关。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