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回古代搞刑侦(761)

作者:历青染 阅读记录

第371章 爱屋及乌

第31章

哥舒琎尧道:“是,也不全是,我有先帝御赐的打王鞭,上打昏君下打逆臣,即便他们联名上书弹劾我,我也不会受到影响,是我自己不想在京中与他们做无意义的纠缠,自请下放,刚好居安城县令因病去世,我就来了这里。”

听哥舒说完过去的这些事情,他这才明白,为什么哥舒会和他有相同的理念。

因为哥舒琎尧祖上是与女君共事的,传承的是女君的理念。

比起朝中的各种贵族,哥舒他们更像是女君留在世上的火种和希望。

庭渊问:“那如今的青天书院如何?”

哥舒道:“如今青天书院招收学子会要求他们上报家庭情况,三代以内在朝为官者,对他们的录取门槛会比平民学子要高,八成是平民学子,两成权贵学子,正是因为有这个门槛在,权贵学子反倒不敢轻易入青天书院,而是选择进凤鸣书院,凤鸣书院现在被京州求学的学子戏称权贵书院。如今的青天书院虽然已经背离了女君的初衷,不再完全凭借名次录取,但更多地保证了平民学子的利益。”

庭渊想了一下这个事情,换作是他,他也拿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广招学子不作限制肯定会和十多年前一样,平民学子成了贵族学子的垫脚石。

现在设立了门槛,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平民学子的利益,也是在从一定程度上削弱权贵的势力。

但这样下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继续如此,权贵和平民之间的分歧会越来越大,到最后会必不可免地爆发冲突。

庭渊道:“科举公平也不是完全没有解决方法。”

哥舒琎尧和伯景郁郁看向了他。

庭渊:“教育资源垄断在贵族手里,如果他们手里不再垄断教育资源,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这种差距就会逐渐缩小。光靠扶持上层的平民学子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里,基础教育是私人的事情,只有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才有国家干预,导致众多学子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百姓的知识水平分为两个极端,不识字的占大多数。

哥舒琎尧:“提升基础教育很难。”

庭渊:“不从底层做出改变,那想要消灭贵族,只有没收财产,但这样是治标不治本,消灭一批又会有一批新的权贵冒头,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有底层开始转变,社会发展才会变快。”

伯景郁认真想了一下庭渊这个提议,难度确实很大,但是确实是有可行性的。

他问庭渊:“公子有什么更好的主意吗?”

庭渊:“如果每一个县都有一个希望书院,未来何愁没有希望?”

庭渊道:“科举三年一届,这些孩子三四岁就已经开始读书,十二年后的科举,他们其中会有不少人参加,保不齐他们就有可能中的。教育国有化,难在当下,福在千秋。不能因为事情难,就选择跳过,跳过的次数多了,累积在一起,势必要爆发。”“他是谁?”飓风问。

遇到林玉郎时,飓风和赤风并未跟他们在一起,他去总府调查贺兰筠的案子返回金阳县时,飓风和赤风还未到金阳县,因此他并不知道贺兰筠的事情。

惊风与他解释,“贺兰筠的父亲,如今霖开县的通判,就是他的妻子一直在资助闻人政,闻人政与贺兰筠是同窗,两人也算一起长大的发小,关系非常好,闻人政被押解到总府衙门,所有人都认为是闻人政奸污了姚家姑娘,贺兰筠坚持认为他无罪,四处为他奔走,想要深入调查还闻人政一个清白,不知何人将他灭口,怪罪在林玉郎的身上,而我们就是通过林玉郎得知姚家六口的死与闻人政无关,顺着这条线才摸到这里。”

飓风:“会不会这贺兰阙也参与其中?”

惊风也不太清楚,林玉郎说这通判一家都是好人,通判几年都不为自己做一身新衣服,朝廷下发的俸禄都拿来养善堂里的孩子了,能够养出贺兰筠和闻人政这样的孩子,这通判也是个清廉的好官。

“应该不会。”惊风道:“他十多年前在这里当司户,如今升职做了通判,正县级的通判也就是个从七品的官员,往小了说也就是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官。”

一个县只有一个通判,其余的全都叫判官,在县级通判是二把手,位置要比县令低,和县丞是平级,同是从七品的官员。

从七品和从八品只是一级之差,是很多官员一辈子的终点。

如今盛国最不缺的就是官员,晋升也不像从前那般容易,多的是官员平调,能够快速晋升的官员,多数都是一甲进士或者是二甲前一百五十名的进士,若是三甲的进士想要有大的阶层晋升基本不可能做到,除非是政绩表现突出,或者得到提拔。周少衍是先夫人与周家老爷的儿子,周少衍的弟弟是继夫人与周家老爷的儿子,两人同父不同母。

无论是他们在酒楼吃饭,还是在客栈休息,所有周家的工人全都称呼周少衍为——少东家。

而对周少衍的弟弟的称呼则是——小公子。

若按寻常富裕人家,对周少衍的称呼应该是大公子。

同样作为周家的儿子,一个是少东家,一个则是小公子。

庭渊问周晓鸥:“你家少东家的称呼为什么不是大公子?”

东家,少东家,任谁都会觉得,周少衍必然是周家未来的主人。

这就像皇帝有一堆儿子,其中一个是太子,其他的都称皇子一样。

太子是储君,未来的一国之君。

周晓鸥回答:“在夫人还没有去世之前,当时东家还是少东家,老爷子和老夫人,也就是少东家的祖父祖母,四人一同定下由少爷继承家业,后来夫人,老爷子,老夫人,相继去世后,少东家成了东家,大公子自然也就成了少东家。”

“小公子是继夫人所生,在小公子还没有出生时,我家公子就已经是公认的少东家了。”

庭渊道:“也就是说你家老爷已经确定了,周少衍就是周家的继承人?”

周晓鸥点头。接着他就看到他们往热粥里面对冷水,搅和搅和。

原本就已经很稀的粥,兑了冷水,温度自然是下来了,粥也彻底变成了米汤。一勺子下去,都见不到多少米。

伯景郁上前说:“这怎么能填饱肚子。”

盛粥的人无奈地说:“填不饱肚子,也比饿死人要强。”

伯景郁指着远处车队说:“下一锅多放些米,粮食不会缺,大家都得吃饱。”

“你们是官府的人吗?”等着盛粥的人问。

伯景郁说:“是路过的游商。”

那人眼里的光暗了,“官府都不管我们,以后也没有粮食……”

即便是出去做工,也得能活着走到做工的地方。

“粮食会有的,不管花多大代价,我都会保证你们有粮食吃,不用担心。”

“你不是官府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帮助我们?我们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给你,都是一群老弱病残的人,力气活也难干。”

伯景郁望着庭渊说:“当是行善积德吧。”

庭渊问帮忙盛粥的人,“我能帮你们做什么?”

“我们自己来就行,多谢恩人好心。”盛粥的人婉拒了他们的帮忙。

他们都想帮这些人做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能够为他们做什么。

庭渊与伯景郁走走看看,不知不觉地走到了灾民聚集的尽头。

“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粮食,穿的,用的,还有药,这些他们都需要。”庭渊说:“得找人连夜去采购。”

“我手里有五百两银票,先给他们买东西吧。”

伯景郁摇头:“不用你的,我手上有十万两,够买很多东西了。你说得对,我们得尽快给他们多买一些吃的用的。”

“不如让惊风他们跟我一起,我带着杏儿平安他们去买。”他想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