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风刀割面(218)

作者:璨钰 阅读记录

“儿臣愿为父汗建言!”我正色道,望了望他神色,得到允准,才继续开口,“儿臣跟着真金哥哥去都堂听政,才知国朝近年来灾情连连,不仅粮谷歉收,朝廷赈恤也靡费巨大,国库吃紧。若是这般,何不未雨绸缪?从今年起,将各地上缴税银划出一笔,设防灾专款,专做赈恤之用。合全国之力,补一地之缺,损有余补不足,灾情共担,损失互补。如此,朝廷也可抽出心思做其他事,不会被突然的天灾扰乱了阵脚。”

这是此前跟真金说过的想法,今天有机会跟他说出。我有私心不假,但这也是我的确想做的事。

忽必烈眸色沉沉,望着我的眼,叹道:“我的女儿,你生于宫中,锦衣玉食,如何能在这上用心?”

我看着他,有些不安:“儿臣……说的不妥吗?儿臣未经实务,也许只是妄谈一番罢了。此事做不做得,还需父汗决断。”

他见我略显胆怯的样子,笑了笑:“怕什么?说的好不好,都是一番心意。你愿为我分忧的心思,父汗明白的。这事也的确做得,只是察苏,你要父汗做的事,好是好,可都是要烧银子的!”

他的态度温和了许多,我的胆子又大了起来,笃定道:“父汗愿为此事,是苍生之幸!若设专款,儿臣愿一力支持父汗。积年累月,儿臣得到的赏赐已攒下一笔了,还有投戏院赚下的银子,位下食邑的租税,年年可得一笔……这些,都奉给父汗,就算设立专款的第一笔银钱,日后再用心筹措,总能做起来的。”

察必看着我直摇头,也许是觉得我说的太离谱,然而我一副“为国为民、大公无私”的模样,她又怎能阻扰?只是皱着眉,由着我开口了。

忽必烈没有看见察必的神色,却是感佩我的决心,良久嗟叹不语,而后才道:“你有此心志,父汗怎舍得花你的银钱,少了你的供奉?这事父汗念在心里,会着手做的。你的心思朕明白,你不愿意,朕自然不会急着赶你。把心放肚子里吧!”

我听了这话,竟愣住了,待反应过来,高兴地抱住忽必烈的肩膀:“谢父汗!父汗待我真好!”

他笑着用一臂搂住我:“这么用心国事,下次百官集议,你也来罢!”

我连连点头,痛快地应下了。察必看着我们父女二人,也卸下了担忧的神色,抿嘴笑着,不言不语。

第97章 集议

朝会结束,年后不久,诸王们都打马回草原了,朝政诸事又慢慢运转起来。近来西北还算安定,忽必烈念在心头的大事就要一一提上日程。正月里,忽必烈命安童召集百官,主持百官集议,商讨大政方针。

因着他前日里让我参加百官集议一言,此次我也有机会出席会议。以前忽必烈虽也让我过问政事,但都是私下里探讨,我从未在正式的集议上露面,就是上次去都堂听政,我还乔装成小吏模样呢。

在游牧民族中,贵族女性在政事上都有一定的话语权,蒙古也是如此。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的前夕,经后妃也遂提醒,才确立窝阔台为继承人;窝阔台汗去世后,乃马真皇后掌握汗国大权;忽必烈从王爷成为大汗的过程中,关键节点也都有察必的襄助……蒙古人对女性预政并不排斥。是以,我对政事或多或少的过问,大臣们也都是不置可否的。今番出席百官集议,也在情理之中。纵然不符合汉人王朝的政治伦理,可在蒙古汗廷,这并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我年纪小,没有势力,又不涉权力之争,于诸人都无妨害。

大安阁里,忽必烈高踞御座之上,察必坐在忽必烈左侧下首,真金和我还在其下。文武百官列席在下,领班的自是安童、伯颜、史天泽等中枢宰相和赵璧等枢密院副使,其下,便是平章、参政等宰执,以及六部侍郎等。此时尚未立御史台,因而殿中官员大抵来自中书省和枢密院两大系统。

今日集议的头等大事,便是营建新都。此前朝廷也就选址营造等问题多次讨论,今日要做的就是给出最终方案。安童代表中书省诸臣发言,建议放弃金中都旧址,选用以琼华岛为中心的新址筑城;同时从玉泉山引水济渠。都城营建由刘秉忠、段天佑、也黑迭儿等人主持,水利事务则由郭守敬负责,修城的军士由枢密院调遣。再就是征发民伕、材料和买等事宜,具体细则都堂都已拟定。

重点环节忽必烈一一听过,并无异议,再问文武百官,也无反对意见,些许提议的人也只是就细节做出补充,大体方针既定,忽必烈就吩咐安童开始部署具体事宜。

一件大事告一段落,我却不敢放松:营建新都的事情敲定,另一件大事必然是攻宋!想到这里,我心里也是百味杂陈。自窝阔台汗时期,蒙古就曾与宋jiāo兵。而后蒙哥汗三路大军南征,连大汗本人都折在钓鱼城。忽必烈攻打鄂州,并无实质性战果,为了夺.权,匆匆与南宋权相贾似道和谈后停战北上。之后几年忙于同阿里不哥jiāo战,又有李璮之乱,与南宋并无大规模会战。眼下朝政渐渐稳定,攻宋一事当然要提上日程。此前,贾似道曾扣留蒙古使臣郝经,至今仍未放还,忽必烈深以为恨,事已至此,和平已为泡影,南北分治更无可能。忽必烈不仅要做蒙古大汗,还有成为汉家正统,如此必得统一南北。这也是他再树威望而不可缺少的功业。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