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傻子的童养媳(303)

作者:秦向上 阅读记录

荣左相说的有理有据,即便是渴望功绩的刘帝也不再坚持,开始思考起这后续事宜。将军和兵部尚书虽然心有不甘,但是看皇帝没有开口便知大势已去,这一场仗年前注定打不起来。果不其然,刘帝直接下旨要三月征兵,而现在的几个月则是大力制造突火枪,留到明年进攻天青时制敌之用。

皇帝的旨意迅速传达下去,王城的百姓最先知道了这一喜讯,纷纷表示等到明年便去参军打仗。而当这个消息传到安城的时候,肖潇早就已经不在那里,自然没能及时得到江暮雨为长青所俘的消息。而他去了哪里呢?时间回到肖潇在安城住着,打算等中秋过完就去王城的那一天。

那天肖潇一出门便看到韩一皱着眉看手上的书信,而经常看到的那个护卫则是低着头站在韩一身边。于是肖潇好奇地上前问道:“怎么?出什么事了?”

“蝗灾……”韩一长叹一声,今年他们幽城多地发生蝗灾,韩一虽然不是农夫地主,却也是受到不小影响,毕竟他手下的食肆和花楼每日可都需要大量新鲜食材。原先他以为没有这么严重,可是这封信上说幽城的粮价已经涨了三成,可想而知等明年开春之后是怎样的情景。即便他们有自己的农庄,恐怕也只是杯水车薪罢了。

“幽城的蝗灾很严重吗?”肖潇皱着眉问道,这些天他不常出门,倒是知道的少了。

“幸好马上就要入冬,因此如今尚在控制之内,”韩一跟肖潇解释,“只是如果不能在冬天把那些虫卵给清理掉,明年可就是铺天盖地的蝗虫,幽城恐怕会是颗粒无收。”

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庄稼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蝗虫趋水喜洼,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由干旱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幽城前几年降雨颇少,不少人担心会发生旱灾,由此刘自明还向肖潇请教过有没有什么对抗旱灾的好方法。可是没想到旱灾还没有真正到来,先来的却是蝗灾。

第216章

常见的蝗虫是主要分为土蝗和飞蝗,引起蝗灾的多是飞蝗,因为他们身体有翅,移动性更强;而且它们是寡食性害虫,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幽城种的便是禾本科作物水稻。今年幽城的收成少了将近四成,不过不幸中的万幸是这一次爆发的时候已经是秋天,如果是入夏的时候爆发,简直是不给人活路。

蝗灾甚是可怕,在从春秋战国至清末的两千六百年间,中国历代王朝共发生蝗灾五百三十八次,等于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蝗灾。在那个“以农为本”且科技落后里,这样铺天盖地的破坏景象,就是国家百姓的锥心灾难。不过汉族向来是一个非常坚强且拥有大智慧的民族,因此发明了不少抵御蝗灾的方法:

第一种是人工扑打法。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的灭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属于自春秋战国年间起,农民们迎战蝗灾的“白刃战”。这种方法虽说耗费体力,却工具简单方法简便,且适合大批乡民集体作战。因此两千年来,在中国农村十分普及,这一次幽城的蝗灾最先也是采用这种办法。

第二个则是壕堑掩埋法。人工扑打法虽说简单,但毕竟人力体力消耗太大。于是到了汉朝年间,累坏了的国人们,也脑筋灵光一现:何必要和蝗虫打白刃战?给蝗虫挖坑不就行了?于是“壕堑掩埋法”应运而生。

以东汉《论衡》等典籍介绍,这种方法,要先在蝗虫要经过的地区,挖出大量深宽二尺的大坑,然后在蝗虫到来后,以扑打等方法把蝗虫引入坑里,再集中力量进行填埋。这种办法的“歼敌”效果极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难度却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浅,蝗虫也能钻出来。《晋书》里记载,河东地区当时发生蝗灾,人们采用“壕堑掩埋法”埋杀蝗虫,熟料埋进土里的蝗虫,转眼就飞出来,反而把庄稼啃了个光。

于是,一种更狠的办法在我国唐朝时开始普及,那就是篝火诱杀法。

其实,火烧蝗虫的愿望,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是十分强烈。《诗经》里就有“秉被蟊贼,以付炎火”的呐喊。到了唐朝时,这种“火烧蝗虫”的操作,也终于成熟起来。

以《捕蝗图册》和《治蝗全法》里记载,要想“火烧蝗虫”,就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还要在蝗虫密集的地区分路设灯,用密切配合的灯光,把大批蝗虫吸引而来。然后被火烧到的蝗虫,就会失去飞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机捕杀。还可以以将被杀的蝗虫,在壕堑处集中掩埋。

同类小说推荐: